媒体眼中的黔东南代表团
“头低一点”“脚步放慢一点”……1月27日早上8点37分,在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主会场的大门口,媒体记者纷纷用手中的“长枪短炮”瞄准一群身穿少数民族服饰的代表,快门声顿时响彻现场。
被媒体聚焦的代表来自黔东南。他们头戴精致银饰,身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排成四个纵队,整齐有序的从下车地点走进主会场。
从下车到进入会场,短短不到十五分钟的时间,众多媒体记者穿梭在黔东南代表团队伍里,或拍照,或摄像,或采访,忙的不亦乐乎。
身着民族服饰的代表不仅仅是“两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成了记者竞相采访报道的对象。
“非常好看,民族特色很显眼,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当代贵州记者岳端被黔东南代表团所吸引,不禁拉住了一名代表做起了现场采访,“代表赶时间进去开会,没来得及细问,我留了她电话,等开幕式结束后再找她深入采访。”
“看,这是黔东南的代表,真好看。”待代表们进入会场后,香港商报记者黄庆松分享起了刚刚的“战果”,只见照片中的代表,身着银光闪闪的苗族服饰,格外显眼。
“在全省九个代表团中,我觉得黔东南最具特色。”农民日报记者吴欣恒赞不绝口,“从下车到进场,队形都很整齐统一,再加上独具特色的服装,让人感受到黔东南代表团的精神面貌与众不同,很有朝气和感染力。”
据了解,黔东南代表团代表有67名,其中少数民族代表54名,他(她)们是来自苗、侗、瑶、水、仡佬、畲、壮等12个少数民族。
来自雷山县望丰乡青山村的代表杨阿妮,是黔东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技术代表性传承人,也是阿妮绣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她技艺精湛,身上穿的民族服饰就出自她手。“手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可以给我们带来经济收入,是我们的重要资源,建议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技艺传承支持力度。”
民族文化是黔东南“两个宝贝”之一,代表们身着民族服饰进入会场,是对黔东南民族文化的一个展示,也是对这个宝贝的热爱和期许。黔东南脱贫攻坚之战,离不开民族文化这个宝贝的助力。(通讯员 夏梁超供稿)
相关信息
-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在诉说第五集 2013-10-12
-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在诉说第六集 2013-10-12
-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在诉说第一集 2013-10-12
-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在诉说第四集 2013-10-12
-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在诉说第三集 2013-10-12
-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在诉说第二集 201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