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履职故事 | 张林鸿代表:建立流动法官配额制 缓解员额法官审判压力
编者按:
2020年是贵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采取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交出了人民满意、全国瞩目、彪炳贵州史册的非常答卷。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们坚守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代表委员履职为民的责任担当,为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在2021年贵州省两会召开前,我们采访部分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聚焦他们一年来的履职实践,关注他们为参会所作的准备,记录代表委员助力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点滴。
“花溪区法院只有30个员额法官,但年人均案件量已经超过了670件。而关岭自治县的年人均案件量是109件,两家基层法院人均案件量形成鲜明对比。”省人大代表、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林鸿建议,应该对法官动态调整以满足不同区域的案件审判工作,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流动的法官配额制,缓解不同区域案件量不平衡和法官审判的压力。
2014年12月,贵州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贵州作为中国第一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拉开了贵州司法改革的序幕。张林鸿表示,实行法官员额制改革,优中选优,意味着一线办案法官数量进一步精减。
员额法官人数少了,案件量却逐年增加。在立案登记制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减少一线法官的办案压力,提高案件审判质效?一年来,张林鸿围绕完善办案责任制和员额法官如何明确责任,开展调研工作。
经过走访贵阳市花溪区、观山湖区,遵义汇川区,黔东南州麻江县等地,张林鸿发现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导致法院的员额法官数量和案件办理量不成正比,“案多人少”的矛盾在花溪区和观山湖区尤为突出。他说:“目前,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员额制改革已经落地,但不少法院仍存在‘案多人少’问题,加上实行立案登记制之后的案件大幅上升,法院承担的办案任务很重,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张林鸿建议,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流动的法官配额制,优化资源配置,审判辅助人员到位,法官才能归位,专注于审与判。不同区域案件量不平衡的问题得到缓解,才能避免案件过多造成群众满意度降低、影响社会不稳定的情况出现。(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权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