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郑培坤代表:“扎根”大山深处,发展猪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4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感谢郑代表的带动,让我发了‘猪财’。”近日,走进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村民郑培成的养猪场,远远就能听到猪舍传来嗷嗷叫的声音,郑培成高兴地说。今年他卖了3批130多头猪,创产值50余万元,实现利润30万元。

 

  郑培成口中的“郑代表”,正是黔东南州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80后研究生猪倌郑培坤。

  2005年,郑培坤从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在湖北武汉发展养殖取得成功,曾年入100万元。然而,跳出“农门”事业有成的他,却“逆行”归乡,“扎根”大山深处,以生猪产业为支点,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塔山村由原来的茂隆村和凉水井村合并而成,这里干旱缺水,土地贫瘠,且林地多耕地少,是一个贫困村。

  2012年春节,在湖北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并取得成功的郑培坤携妻儿回家探望父母。发现村里因缺乏产业,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土地撂荒,家乡景象满目凄凉。

  2013年,郑培坤毅然回乡创业,他拿出自己在武汉打拼多年积蓄下来的280万元,加上银行贷款50万元, 在塔山村建起了岑巩县双农牧业有限公司。一年后,郑培坤的猪场很快发展为年存栏1200余头,年出栏3000余头,年利润达50万元左右初具规模的养殖基地。

  郑培坤成为了当地生猪产业的“领头雁”,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一些群众校仿养猪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了加强知识储备,郑培坤报考了母校在职研究生班继续深造,2016年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研究生猪倌”。年底,他成功当选为黔东南州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为靶向“治贫”,带动更多贫困群众拔掉“穷根”。2016年9月,在镇政府的扶持和倡导下,郑培坤带头成立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积极参加全县“千企帮千村”精准帮扶活动,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与大有镇茂隆、凉水井、木召、长溪、汤江溪、中洞、和平等9个村达成一揽子帮扶计划。

  郑培坤个人出资400万元,各村党建联社出资50万元,加上银行融资、政府支持及电子科技大学定向帮扶等措施,累计投入1800余万元,在凉水井村新建年出栏10000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依托公司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把控,按照利益、风险按股份共担原则,公司累计实现产值8200万元,利润900万元。

  同时,郑培坤调整帮扶思路,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动员其把“特惠贷”资金“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整修圈舍,一部分作为保证金存入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账户,公司按成本价供给仔猪和饲料,免费技术指导,保证仔猪存活率95%以上,并按保底价收购育肥猪,每户一年可增收8000余元;对无力或无心养猪的贫困户,将“特惠贷”资金入股公司,公司每年按比例固化收益分红给贫困户,每户可直接增收5000元。在公司的精准帮扶下,塔山村17户贫困户,依靠“特惠贷”资金入股公司,三年共领到分红资金25.5万元。

  目前,公司实现累计分红660万元,覆盖450余户贫困户1700余人,带动茂隆、凉水井、木召等9个村发展了生猪养殖产业。2019年,公司实现7个贫困村“脱壳”和异地产业帮扶脱贫。

 

  “公司盈利的80%用于股东分红,20%用于公司发展,目前,入股的9个村,平均每个村集体获得分红近50万元,只要公司保持正常运转,分红就会一直持续下去。”郑培坤说,产业发展为乡村的可持续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

  如今,塔山村拥有养殖公司5家、村级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6个,50头以上养猪大户27户,全村养殖产值超1000万元。塔山村贫困发生率已从2014年的40.4%下降为2019年的0.9%。

  今年,岑巩县自定点帮扶榕江县忠诚、栽麻、崇义三个乡镇以来,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立足帮扶工作所需,充分发挥成熟的生猪养殖技术优势,“猪”力援“榕”。由岑巩县抱团帮扶榕江县的脱贫项目,在榕江县栽麻镇归柳村兴建800平方米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基地,由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出圈舍改造的设计方案和技术图纸,并给养殖场提供猪苗、技术和销路,为养殖场提供生猪代养服务,销售盈利收入全部返还当地政府。6月18日,第一批360余头猪仔入住养殖场,助力提升榕江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从2015年以来,郑培坤先后被授予全省“五一”劳动奖章、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10余项。2017年1月,他被团中央、农业部授予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12月,被人社部、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郑培坤所办企业也被评为“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文图:岑巩县人大办 张能秋)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