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师徒”接力制种带富一方!两名人大代表接力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7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稻菽千层浪,“金种”富万家。7月22日,走进岑巩县周坪杂交水稻制种坝区,微风吹过,稻花飘香,这一块块制种田就是群众亩创产值3000元以上的“致富田”。

 

  说起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谁都会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陈文彪。

  40年前,陈文彪是注溪乡哨坪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当时,岑巩县推行杂交水稻种植,群众持怀疑态度,大家都不敢种植,陈文彪把自家的责任田当成试验田,由于经验技术不足,他种植的杂交水稻全部失败。第二年,他结合气候、水温、施肥等因素进行总结,再次种植杂交水稻,实现亩产稻谷600公斤。种植本地稻种最多能产300公斤,杂交水稻居然翻番。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岑巩县杂交水稻种植得到全面推广。

  此后,他开始试着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研究和试验。1987年秋,在他历经3年的研究后,终于培育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杂交水稻种子。1988年,陈文彪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1年,陈文彪被岑巩县农业局聘请为杂交水稻制种辅导员,负责指导注溪乡哨坪村100余户200余亩种子生产。当年,共收种子4万余公斤,亩产200余公斤,比全县亩产高30余公斤。

  陈文彪决心将杂交水稻制种发展成为全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他先后联系贵州省农科院金农公司、重庆市种子公司和湖南省隆平公司,将制种由注溪乡发展到思阳镇。同时优化品种,2006年全县制种面积增加到1.3万余亩,种子收购突破500余万公斤,最高亩产达450公斤。种子远销湖南、安徽、江西、广西等4省区。同时,借助湖南隆平公司平台出口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2010年8月,陈文彪成立了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公有制企业向私有化转型,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猛增至4万余亩,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13年8月,岑巩被农业部授予贵州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

  在陈文彪的培养下,他的一批“徒弟”脱颖而出,目前已有20余名制种“土专家”先后到孟加拉、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传授杂稻制种技术。在他的“徒弟”中,最出色的是岑巩县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注溪镇哨坪村党支部书记杨代军。

  陈文彪退休后,为了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作为“徒弟”的杨代军接过制种接力棒,他对哨坪村制种户进行走访,得知制约制种产业存在管理不到位、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不够好、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后,在注溪镇第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提出《关于发展壮大杂稻制种产业的建议》受到镇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县、镇两级申报,周坪村被列为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县农业部门的实施下,建成了标准化杂稻制种基地1.6万亩,园区每年杂稻制种创收4000万元以上。

 

  目前,杨代军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他注溪镇在注溪村和六部屯村流转土地100余亩,预计创产值30万元,同时,带动全镇200亩以上的3个坝区全部种植杂交水稻制种致富,制种面积达4000余亩。

  “感谢杨代表的带动和技术指导,让我发了‘种子财’。”在注溪镇周坪村平屯组的刘洪兵感激地说,今年他在杨代军的帮助下,在六部屯村流转土地90亩种植杂交水稻制种,今年稻禾长势良好,预计创产值25万元左右。

  在“土专家”杨代军的带动下,今年全县种植杂稻制种3.2万亩,在岑巩县备案制种生产单位7家,委托生产企业19家,生产制种组合63个,生产杂交水稻种子产量750万公斤,预计创产值1.2亿元,覆盖10个乡镇77个村1040户3744人,其中贫困户134户553人。(文图:岑巩县人大办 张能秋)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