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省人大代表胡久珍:户事组事整村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4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户事组事整村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

  ——贵州省十三届人大代表胡久珍履职事迹

  我生长在江口县桃映镇匀都村漆树坪羌寨,2012年我被推选为贵州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后、欣喜之余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格外珍惜人民群众赋予的信任、责任和使命,时刻用淳朴自信、柔弱坚韧的羌族精神,以平凡而担当、善良而勇敢的情怀,用心用情履行代表职责,努力在山水间、群众中写下饱含泥土深情的诗行。

 

  贵州省十三届人大代表胡久珍

 

  积极履职 用心用情推民生

  为充分履行好人大代表反映民意、建言献策职责,我借用生长在农村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的便利,深入群众,用心调研,切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基层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围绕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把“梵净山生态养生特色发展集聚区”纳入全省“一圈、五区、多组团”健康养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提高我省地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加大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力度等5条建设性建议意见,把民生与环保高度融合,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落实。随着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提高,加速推进了我县乃至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进程,积极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鼓劲添力……

  2014年9月17日,我作为省人大代表受邀参加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座谈会,反映了漆树坪羌寨300多群众交通不便的难题,羌族人民期盼通路的民情,得到了刘远坤同志的大力支持。从贵阳回来之后,我多次到漆树坪、镇政府、县交通运输管理局收集建设资料,及时把修路的材料提交到省直有关部门,完成了老百姓的心愿。

  没想到我提出的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2015年底匀都村通往集镇的柏油路全面建成,村民到集镇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消除了大山里的人们与外界交流最难跨越的屏障,蜿蜒向前的公路让周边村民走出大山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肩负使命 倾力倾情传文化

  在中国,羌族有“云朵上的民族”美誉。漆树坪是贵州省唯一保留完整的羌族集居村落,但由于时代变迁和民族迁徙的原因,一些独具特色的羌族文化已逐渐淡化,留存的民族特色工艺习俗面临失传的危机。为了把漆树坪羌族群众的心声和愿望传递到更高的平台,使江口羌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几年来,我积极参与代表活动,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竭力争取省、市、县民宗部门的大力支持,推进与外省市羌族人民的互动交流,多次走访四川、云南交汇处的阿坝州羌族聚集地,收集整理羌族文化特色资料;在饮食文化、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族歌舞上进行推崇还原。这一构想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赞扬与支持,相继争取资金300余万元,完善了漆树坪羌族陈列室、羌寨祭祀广场、旅游公厕、联户路、羌寨亮化等系列工程。并在羌年庆典等重大节日活动上做足文章,推出了咂酒、推杆、火塘摆手舞等具有羌族特色的表演,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吸引了无数游客来到漆树坪与羌族群众同过羌年,体味独特文化的魅力,羌族文化不断向外传播,走出了县、市、省,并熠熠生辉。

  2016年8月23日,全国“感受多彩贵州,回归最美村镇”发展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漆树坪召开,羌民们表演的羊皮鼓舞、尔玛花朵舞、沙琅舞等极具羌族特色的节目得到了全国60余家媒体争相报道。

 

  服务一线 真心真情抓帮扶

  我所在的匀都村与松桃县的沙坝村、坝马村错落交织。但由于边界地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林地矛盾突出,社会治安复杂。看到愁苦的周边群众不能安居乐业,只要有时间,我就走村串户,和群众拉家常,听听他们的心声。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想方设法地帮助解决。

  几年来,我走访了毗邻乡村60余个村民组,协调解决邻里矛盾、土地纠纷等24件,走访贫困户78户,组织十余名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对全村14名80岁以上老人和11名留守儿童不定期进行慰问,并予以资金、米油和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帮扶。村民吴兴友从小因一场疾病失去了光明,多年一直由父母照顾,现在父母也年老多病,家里生活陷入了困境。我经常带着米、油等生活用品到家中探望,并推荐他到铜仁一家盲人按摩院工作,解决了兴友的就业问题,当兴友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他打电话对我激动地说:“我也能自己挣钱了,胡代表,真的太感谢你了!”。

  没能上大学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对缺乏知识的困苦感同身受,看到贫苦家庭的孩子上学困难,我时刻萌发出帮扶贫困学生的念头,但由于个人力量始终有限,我便积极发动朋友组建了“上海•贵州(P7P9)爱心团队”,在江口“7.20”洪灾公益活动中,组织爱心团队捐赠帮扶资金达6万余元,爱心团队人士与9名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每名贫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每年给予2000元资助金,逢年过节还以不同方式为学生送去慰问金、慰问品。

 

  一心为民 全力全情促发展

  “家看家,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虽然不是干部,可我通过学习知道自己身为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期盼更多的群众能走上致富道路。于是,我不断思考着,也不断努力着。

  “江口萝卜猪”肉嫩、味美而远近闻名。1983年列入《贵州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2013年,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作为全省地方优质肉猪,深受消费者青睐。由于萝卜猪生长缓慢,经济效益不高,濒临灭绝边缘。为保护好这个稀缺品种资源,决定利用这一百余年选育下来的品种发展萝卜猪产业。选址勘察,筹集资金,申办证件......于2014 年3月,成立了江口县瑞德农牧发展专业合作社,以农户代养、统一购销的方式,在桃映镇万沟村、茶溪村建立萝卜猪保种区,带动该地258户群众脱贫致富,每当看到农户们放养在山间、沟谷里活蹦乱跳的萝卜猪,我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也加深了组织和人民群众对我的信任。

  2017年12月,我再次被推选为省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为了做大做强萝卜猪产业,解决好人民群众在萝卜猪养殖销售上的后顾之忧,先后在铜仁、江口、云舍及松桃普觉建起了4家独具特色的“萝卜猪刨汤馆”。通过“基地+农户+餐馆”的经营模式,建立起萝卜猪产业发展链条,利用旅游餐饮文化宣传推广江口萝卜猪,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让萝卜猪有产有销,解决了部分乡亲就业,养殖萝卜猪致富奔小康的队伍得到逐步壮大。

  几年来,通过履行代表职责,挖掘推荐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四面八方的朋友慕名而来,村民的荷包也日渐鼓了起来。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