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芹代表:竹编织就脱贫幸福路 指尖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杨昌芹是赤水市专家人才代表,通过传承、发扬竹编传统手工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在大同镇竹编基地,十几名手工艺人正娴熟地编制着竹工艺茶具。今年是民族村村民许燕在这里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从最简单的竹编玻璃杯开始学习,到现在她已经能编织几十个不同样式的竹编产品,成为了这里的技术骨干。
“在竹编基地上班,在学到一门手艺、能就近照顾家庭的同时,还有了经济收入,我相信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许燕说。像她一样来学习手艺的村民有很多,大家掌握了竹编技术后,直接留在竹编基地务工,如今,务工人数达到了四十多人。
这座竹编体验中心,是集培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竹编工艺传承基地。杨昌芹通过免费教授当地留守的妇女们竹编工艺,让当地的留守妇女加入竹编行业。
杨昌芹告诉记者,基地里大多数都是当地上有老下有小、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一门手艺的的留守妇女,如果没有就业,很有可能会因此返贫。竹编技艺可以说是当地脱贫攻坚的支柱性产业,也是未来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在学习掌握后,留守妇女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获得收入。
一根小小的竹子,不仅能编织出各色各样的手工艺品,还编织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在竹编这条道路上,杨昌芹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将传统平面竹编成功转化为立体竹编,创新出了竹编水杯、竹编茶具、竹编瓷器、竹编手提包等一系列立体精细竹编工艺品。
“其实技术的创新无非是因为要融合现在的市场,在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要的产品,我们再在技艺方面推陈出新。”杨昌芹说,在过去的时间里,她不仅熟练掌握了竹编工艺的精髓,而且在原有传统竹编技艺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及市场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探索竹编工艺的新境界。
竹编基地工作人员王从芳说:“杨老师工作非常认真,经常我们都下班了都还看到她在竹编室专研新的竹编技术,而一旦专研出新技术,她就会立马教给我们,我们学会后,再把新的竹编技艺教给新人,这样我们的竹编产品就会不断创新。”
杨昌芹说:“当地竹编想要发展,就需要完善我们的品牌,加强产销对接,比如说精准销售,让更多的百姓一起来实现乡村振兴。”(记者: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