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移民社区好当家——访全国人大代表、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0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是村民群众共同的心愿与梦想。同大家一样,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渴望改变,并为之努力。

  1997年12月,罗应和选择当兵入伍。经历部队的成长磨炼和开拓视野,退伍返乡的他,始终没有忘记初心和本色。

  2016年7月15日,罗应和加入了义工服务队伍,为搬迁群众的大事小事忙前忙后,久而久之,他和搬迁群众打成一片。2016年12月被推荐成为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

  “只要是搬迁群众的事,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倍加努力去解决。”党组织和搬迁群众的高度信任,令罗应和更加感恩,对工作更加充满激情。

  如何让大家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新生活,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大难题。

 

  罗应和用图片展示移民新区的变化

  “搬出大山,我们有什么资源可用?有什么优势?”搬迁群众找不到合适工作,罗应和十分着急,常常彻夜失眠,反复地问自己。琢磨来琢磨去,破题思路逐渐清晰。“其实,我们最大资源、最大优势就是人。”他萌发对大家进行分批分类培训的想法,把人力资源劣势转化为优势。

  说干就干,罗应和同社区干部立即筹备课室,给培训机构取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移民技术技能培训夜校”。

  汗水和努力没有白费,辛勤付出换来回报。第一个培训班结束后,罗应和带着培训合格的38人到经济开发区的企业面试,万万没有想到的是,38人全部被录用。

  随后,参与夜校培训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夜校累计培训125期,覆盖人数3856人次,成功推荐1856人到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务工,有效帮助搬迁群众提升谋生技能。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为巩固来自不易的搬迁成果,罗应和把目光投向产业发展。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广州南沙区对口帮扶、县政府统筹、街道办筹措等方式,罗应和筹集资金80万元在社区建立并发展起了扶贫车间。

  2019年年底,新民社区与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加工生产具有民族文化和特色的“唐娃娃”。在社区的两个扶贫车间共带动就业500余人,建档立卡户占比80%,其中制衣车间人员月收入2500至6000元;“唐娃娃”车间由于还在起步初期,人员月收入1800至3000元。2020年5月,罗应和带领社区两委班子,用社区积累的集体经济35万资金新建“新民综合农贸市场”,带富创业145家。

 

  罗应和在社区扶贫车间与员工交流

  发展产业,一举多得,既保证大家就业,又能很好照顾家里,极大提升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对此,罗应和笑着说,“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我有责任带领搬迁出来的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2017年1月,在人民群众的信任下,罗应和当选惠水县人大代表。2017年2月,又被推选为黔南州人大代表。2018年3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021年,他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