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代表:一人富不算富 全村富才算富
李油匠,当村官;
战贫困,排万难;
搞产业,谋发展;
铁十条,治“三鬼”;
齐致富,大家赞!
在黔西市大关镇七里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诗中所说的“李油匠”是黔西市人大代表、七里村党支部书记李念。
“年轻时在外闯荡,回到家乡后擀过面条、运过煤炭、开过砖厂,做得最长的就是榨菜油,一干就是11年,所以大家都叫我‘李油匠’。”李念回忆道。
榨油生意让李念有了一定的收入,但毕竟无法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于是他在村里开设蜂窝煤厂、砖厂,解决了当地群众近20余人的就业问题。
尽管创业已小有成就,但李念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如何让全村群众共同致富?”带着这个问题,2014年,李念写下入党申请书。
李念与群众交流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2016年12月,李念竞选七里村党支部书记,在全村群众面前做出了承诺,并全票当选。
“党支部是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只有党支部强起来,农村工作开展才有基础和保障;只有党支部真正发挥作用,才能解决群众发展难题。”李念上任后,就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建强群众主心骨、做好群众领路人的要求。
2017年,大关镇组织镇村干部到安顺市塘约村考察学习。看到塘约村的变化,李念对于七里村今后的发展信心十足。
七里村养牛基地
至此,七里村拉开了“三变”改革的序幕。
为彻底解决群众单打独斗和土地零碎、人心涣散等问题,七里村明确了“组织起来、村社合一、调整产业、抱团发展”的道路,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百泰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群众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合作社,按照1:2:7的比例分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合作社实施种草、种菜和养殖肉牛、商品猪、鸡、鸭等相结合的模式发展产业。
培训蚯蚓养殖技术
“年底分红2000多元,去年光务工工资就有1万5千多元,种自家的地还有工资领,这种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七里村村民卢克芬高兴地说。
脱贫攻坚时期,在七里村党支部引领下,大多数群众靠着自己的勤劳,收入都比以前翻了几番,但却还存在着部分“懒鬼”“赌鬼”“酒鬼”,他们过着“脑袋空”“钱袋空”“家庭空”“肚里空”这种四大皆空的生活。
“整治这‘三鬼’,其实也谈不上什么经验,就是走‘扶贫先扶人、扶人要扶志’的路子,主要是耐心,一次次的谈心、一次次的劝说,惩戒、激励相结合。”谈起整治“三鬼”的经历,李念不由得感慨。“我们制定了‘铁十条’,将十种不守法、不文明、不诚信的村民纳入‘黑名单’,以户为单位,停止对其办理一切相关业务手续,直到该户认错改正,并通过村委会考察后,方取消‘黑名单’。”
说是一句话,但这个过程,却并非一蹴而就。转思想、教技能、讲政策……多少个日日夜夜,李念带着村两委干部入户,为他们制定“一人一策”,帮他们重拾信心。
“现在我们村,‘酒鬼’变养殖大户、‘赌鬼’变致富能手、‘懒鬼’变护寨保洁员的例子很多。”李念高兴地说。
七里村养殖的蚯蚓
2021年12月,李念当选为黔西市第二届人大代表。在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念怀揣着群众沉甸甸的嘱托,将收集到的群众意见梳理汇总,提出了《关于对七里村东风组水落洞田坝边沟治理的建议》,目前该建议已交由政府相关单位办理。
“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我要当好七里村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领头羊’。”李念暗下决心。他深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探索乡村振兴的智慧,产业选择精准,才能为七里村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目前,七里村种植牧草、青储玉米等草600亩,融资250万元建设年产2万吨牧草饲料加工厂1个;与贵州黄牛集团黔西SPV公司合作集中养殖肉牛140头,动员农户分散养殖肉牛35头,2022年肉牛出栏140头盈利40万元;利用牛粪养殖蚯蚓220亩,预估年产蚯蚓55万公斤左右,同时,把牛粪养殖蚯蚓土壤作为有机肥,销售到花卉、果园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年产值能达到50万元。
如今的七里村,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村居环境干净整洁、干群关系和谐融洽……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作者:市人大办 阎杨、大关镇 熊智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