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新时代人大代表风采丨苟恩远:乡村振兴正当时 履职尽责显担当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5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苟恩远,1985年生,红花岗区黄钟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遵义市六届人大代表。任黄钟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他挽起裤脚、深耕基层,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村中的大小事务,当好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履行着一名人大代表的光荣职责。

黄钟村地处红花岗区金鼎山镇,全村没有一块像样的成片土地,三分之一的贫困户是因残致贫,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为了摸清情况,时任黄钟村村委会副主任的苟恩远开启了“白天走访+夜晚办公”模式,短短一年多,骑坏了两台电瓶车,行程两万多公里。


“要有收入支撑才行!”

2015年初,苟恩远到青龙组建档立卡户刘远齐家走访,刘远齐只能靠轮椅行走,被鉴定为一级残疾,一家五口过得很是艰辛。“要有收入支撑才行!”苟恩远心里有些着急。

“我想试试养猪!”多次商量合计后,刘远齐萌发了养殖生猪的想法。想法虽好,可缺少启动资金,为此,苟恩远帮助刘远齐申请到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又积极对接镇城管办,帮其建起了200余平方的养殖圈舍,办起了家庭养殖场。 

几年的辛苦付出,让刘远齐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获得了“红花岗区脱贫攻坚奋进奖”的荣誉。


“得把房子修起来!”

同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刘国生一家。50岁的刘国生,是大石丫组的贫困户,双腿残疾,只能依靠拐杖下地,家中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生活很是拮据。家中的老木房一到下雨天就到处漏雨,妻子不堪忍受这样的苦日子“不辞而别”。

“得把房子修起来!”这是苟恩远到刘国生家的第一个念头。可刘国生却始终推脱不愿意,后来他悄悄告诉苟恩远顾虑所在:自己没有劳动力,仅有的一点钱得保障两个孩子上学的生活费,根本不够修房子。

刘国生的顾虑,也是苟恩远工作的动力。经过多方协调,两个孩子的生活费及危房改造资金逐一落实到位。“说实话,我这辈子就没有想过能住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搬家那天,刘国生乐得合不拢嘴。


苟恩远到金石组走访低保户


看到刘远齐、刘国生的变化,大家伙坐不住了。政策引导、党员带头、技术跟进,村里80%左右的贫困户纷纷种上了优质水果,吃上了“产业饭”。2019年,黄钟村实现全部剩余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

在镇党委的统筹下,黄钟村整合山区产业优势资源,种植樱桃、蜂糖李、黄桃等经果林1700余亩,形成蔬菜采摘、生态养殖、农事体验、农业观光为一体农旅综合体,持续增强产业带动力,2021年已初见成效。

2020年7月苟恩远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1年7月荣获“遵义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全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氛围浓起来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通组路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黄钟村印山组交通闭塞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为响应政府“乡村振兴全民参与”的号召,2022年初,村民萌生了加宽进村公路的想法。苟恩远找到村民组长,对村民自愿集资组织修路的想法充分肯定,指导并组织村民召开群众会,商讨扩路事宜。为了做好组内每家农户的思想工作,他和筹备小组的同志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讲述加宽路的益处,一起动员村民投工投劳1000余个,村民筹集资金30余万元,积极协调各种施工材料。村民每天早来晚走,为公路施工尽心尽力,没喊过一句苦一句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黄钟村印山组1.2公里的通组路拓宽工程顺利实施,由原来的不足3.5米的路加宽到5.5米,并对几个危险路段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彻底整治。

同样的故事接续上演,黄钟村黄泥组、文庄组的通组公路得到加宽,黄中组饮水工程安装投用,全民参与的乡村振兴良好氛围正在黄钟村形成。

作为人大代表,苟恩远深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在面对困难时冲锋在前,勇于接受各种磨砺和挑战,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个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