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同期声 | 田锦华代表:从“靠山靠水”到“亲山亲水”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鲤鱼村视察,进农家、看真贫、拉家常、话发展,强调鲤鱼村两委班子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带领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的新生活,总书记的讲话为鲤鱼村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3月5日下午,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党支部书记田锦华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到鲤鱼村视察时的画面,记忆犹新。
“我还清楚地记得总书记坐在我们村王元洪家门口,关切地询问他家的家庭成员、生活条件及经济来源的情况。当时,王元洪家住的是土墙瓦房,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老人在家种地和子女外出打工,生活条件艰苦,日子过得紧巴巴,这种情况是我们村大部分人家的生活写照。”
如何改变这一局面,田锦华说,总书记到鲤鱼村视察后,鲤鱼村找到了破题方向。全村上下牢记嘱托,团结奋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利用鲤鱼村地理位置、水资源和苗族传统文化等优势,将鲤鱼坝打造成为国家3A级景区,让鲤鱼坝群众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旅游业发展从弱到强,2022年平均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次,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
2014年,鲤鱼村依托鲤鱼龙潭特有的富含偏硅酸和锶的复合型珍稀矿泉水水源,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一个公司到鲤鱼村成立了水厂。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水厂生产的(瓶)桶装水远销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每年产值能达到9000多万元,解决当地固定就业102人。
“王元洪家儿子就在水厂里面上班,刚开始每个月有5000元,后来他自己买了一辆大货车,专门给水厂拉水,每个月有10000多元,日子过好了,也好找媳妇,去年结婚娶了新媳妇,今年生了一个大胖小子。”田锦华说,鲤鱼村还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发挥村两委的力量,因地制宜,深挖桑蚕产业潜力,采取扶持种植户等方式,利用荒山发展桑叶种植基地300亩,产值达100万余元。如今的鲤鱼村,群众腰包鼓了,日子越来越红火,越过越巴适。90%以上的家庭都有摩托车,60%以上的家庭有了小轿车,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4323元上升到16200元。
从“靠山靠水”到“护山护水”再到“亲山亲水”,最终收获一片好山好水。田锦华深深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视察贵州后,开启了贵州发展的“黄金十年”,鲤鱼村十多年来的发展就是贵州“黄金十年”的缩影。
“我们将继续牢记嘱托、感恩思进、感恩奋进,按照总书记的指引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步调一致向前奔,带领群众做共同富裕的奋斗者。”田锦华说。(人大论坛全媒体 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