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是他,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记全国人大代表田锦华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8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北京三月,春意盎然。

2023 年 3 月 9 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如期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沪宁,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

田锦华汇报兴仁市鲤鱼村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

王沪宁微笑着,边听边记边点头赞许。听完汇报,他望着田锦华说:“了不起啊,这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要归功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要归功于各族群众的艰苦奋斗!”

一句“了不起啊!”,是最高的赞许!充分的肯定!田锦华心潮澎湃,思绪回到十年前的幸福时刻。


田锦华(左二)在检查桑蚕被质量


2011 年 5 月 8 日清晨,金灿灿的太阳,从东山一跃而起,把明媚的阳光洒在鲤鱼村的山水间,熠熠生辉。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鲤鱼村视察。殷切嘱托鲤鱼村两委班子:“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带领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新生活!”

习近平主席话语如春风一般,拂过鲤鱼村各族群众的心间,吹暖乡亲们的心,吹遍这个南方村庄每个角落,吹活绿水青山,吹出鲤鱼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幸福生活。

2013 年 10 月 25 日,是田锦华任鲤鱼村主任的第一天。他精神抖擞地走到村委会办公室门口,深情凝望着习近平同志视察鲤鱼村的照片,心潮起伏,对鲤鱼村未来的发展,既充满信心,又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田锦华作为土生土长的鲤鱼村人,没有当选村干部前,就积极的参与到村里的事务中,热心帮扶邻里。

现在身份变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他不但要管起来,而且要管好,才能不辜负群众的信任,主席的嘱托。

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就带领村民打扫卫生,他对大伙说:“人要有精神,环境要干净卫生,才有创造幸福生活的激情。”

经过大家两天的奋战,村子里每一个角落都是干干净净的,一股新风拂面来,村民笑着说,住在干净的环境里,心里舒服。

一天下午,田锦华走村串户,检查环境卫生,深入了解村情民意。

“田主任,进屋里坐!”村民吴龙杰挑着一担水,刚走到自己家大门前,就看到田锦华从前方的路口走出来。

“你怎么不用自来水啊?还去挑?”田锦华不解地问。

“喝了大半辈子泉水,习惯了。用自来水泡茶,不好喝。”吴龙杰回答。

“我就不坐啦,你把水放好,赶紧把你家门口打扫干净。”田锦华说着,用右手指了指吴龙杰家门口的牛粪。

吴龙杰脸红红的,不好意思地说:“哎呀,今天中午回来太忙了,没有及时清理,我们马上去打扫。”

“下次注意了,不能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绝对不会有下次了,你放心。”

田锦华继续沿着村道往前走,他想,不及时清扫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也不只是吴龙杰一家人,如何才能真正地把环境卫生彻底整治好,让爱干净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想着想着就走进一户人家的院子里。

“田主任,你又来检查卫生呀?我家院子干净得很。”院主人岑蓉拿着一根扁担笑着说。

田锦华看看院落,又绕着房子走了一圈,满意地笑着说:“要继续保持啊,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都要舒畅点嘛。”

“是呢,是呢!”

“岑姨妈,要让全体村民都像你一样,院子随时都保持这样干净,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那还不简单啊?对随时保持干净的奖励,对不讲卫生的处罚,并在村广播里反复点名通报,人都是要面子的,通报几次,可能就没有人再不敢不讲卫生,也就能够做到及时清扫了。”

“这个主意好,回头我们建立一个村规民约,将清扫和保持环境卫生制度化,真正做到乡风文明,并长期坚持,让村子越来越漂亮。”

“有这样的制度更好,大家对照制度办事,该表扬的表扬,该通报批评的通报批评。只要一碗水端平,大家就服气了 , 也就会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了。”

“你要出门去挑什么吗?”田锦华看着岑蓉拿着扁担问。

“家里水没有了,去挑水。”

“怎么不用自来水?”

“喝惯了龙泉水,一时还难得适应吃自来水。”

“走嘛,我和你去。”

“不用,不用,田主任,你还有你的事情,不耽误你。”岑蓉说着,就把水桶挂在了扁担上。

“走嘛,我正好有事,想和你说说。”田锦华一边说着,一边抬脚往院外走。

岑蓉见状,只好让田锦华一起走。

“岑姨妈,今年的医保,你怎么没有交?”田锦华侧着身,微笑着问。

“哎呀,前几年都交的,但是我家人的身体都好的,从来没有生病住院,没有报销过一分钱,今年就不想交了。”岑蓉说。

“这个医保,主要保的是大病。你家儿子也给你打钱了,喊你交。如果不交,得了大病住院,后悔就来不及啊!”田锦华耐心劝说。

“你才得大病呢!我不会得大病。”岑蓉拉长着脸说。“岑姨妈,我不是诅咒你不好,但是你想,人是吃五谷杂粮的,哪有不会生病的?如果今年你参加医保,生病住院了,自己要花大笔钱呢。到时候,还不是要你儿子出钱,增加他的负担!”田锦华耐心开导说。

“你看我这身体好好的,哪里像会生病的人啊?”

“孙悟空喝了酒还会打跟头啊!一年不生病,哪个敢保证年年不生病?”

岑蓉沉默了,没有接话,田锦华感到她的态度,已经不像刚才那么偏激了。

于是,田锦华趁热打铁说:“岑姨妈,那等会儿挑完水,我跟小赵说,你要补交医保,喊她来找你。”

“也行嘛!”岑蓉应声点了点头说。

来到龙泉旁,田锦华站在水井边,向远方望去。一阵阵凉风吹过,平静无波的泉水,瞬间荡起一圈圈涟漪。在阳光的照耀下,极富生命力,水面波光粼粼,金光闪耀。

看着水井里的金色波光,一个念想,突然在田锦华头脑中闪现:这么好的水质,不能就这样白白流淌了,如果能够建一个山泉水厂,开发矿泉水,不就能够增加老百姓收入吗?

目送岑蓉挑水回家,他就急匆匆地赶回村委会。

看见几个村干部都坐在会议室里,田锦华急忙把自己建矿泉水水厂的想法,和盘托出。

“这个主意好!如果要建水厂,建议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听听大家的意见。”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平放下手中的笔,双手交握,微笑着说。

“还是支书想得周到,那现在就开?”田锦华问。

“现在恰恰有空,现在就开吧。”杨建平说。

“小赵,你到广播室通知一下,请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马上到村委会办公室开会。”田锦华立即安排会议。

“好的!”小赵一边回答,一边走进广播室,通知开会。

不一会,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都到齐了,田锦华简明扼要把建矿泉水厂的事说了一遍,请大家发表意见。

“发展产业是壮大集体经济、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的最好路子,全国各地都在大招商发展产业,我们有资源,就能够招商。我觉得可以干。”妇女主任杨德琴笑着说。

“这是好事,我支持干。”治保主任,大声回答。

“那我们就行动起来?”田锦华继续追问。

“两扇磨子做耳环,说起容易,做起难!虽说泉水是我们的资源,但是,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技术,三没有销售渠道,这一些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怎么样解决呀?”刚从学校退休的老党员代表王元华,掰着手指,慢条斯理地说。

“都把问题和困难,说一说,然后,再想办法!”田锦华把圆嘟嘟的脸,拉长着,大声说。

“水资源是村里的,水厂办起来了,有效益,怎么样与乡亲们分成?”村民代表、退休教师杨忠兴一边分发香烟,一边说。

田锦华低着头,一边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一边将大家提出的疑问一一记下。

参会人员都发言了,他抬起头,说:“大家说的问题,都很好。我们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小赵,你是回村的大学生村官,能说会写,明天去一趟水务局,请技术人员来取水样,帮助化验一下。”

“要得。”小赵高兴地回答。

一周后,村两委又集中开会。

“水务局联系权威检测机构,对我们送去的水样水质,进行检测,结果已经出来了。”小赵向村两委班子成员汇报说。

田锦华左手拿着化验单,右手端着茶杯,微笑着说:“从检测的结果看,我们龙泉的水,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矿泉水饮用标准,含有 28 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这个结果,在场的人员不禁脸露喜色,更有人感叹道:“我们龙泉果然是好水啊!”

“那怎么把这样的好水,作为好的资源,用起来呢?怎么样才能把水厂办起来?大家都来说一说嘛。”田锦华请大家群策群力。

“把水厂建起来,关键是找到人投资啊。没有钱,说什么都没用。”

“在寻找投资的同时,我们也要将要办的手续,逐一地给弄清。”

“环境保护、建成水厂后村民的饮水问题、村民对建厂的态度,也要全面地考虑好,做好工作。”

众人七嘴八舌地谈论起来。

“你就不要卖关子了,把肚子里的鬼点子,说出来嘛!”杨建平很了解田锦华说话、办事的套路,知道他心里没点数,是不会贸然出主意的。

“昨天晚上,我和屯脚镇原来的老领导,现在兴仁县发改委主任张超,汇报了这个事情。”田锦华站起来,一边给参会人员续水,一边笑着说,“他很看好我们的这个项目,并跟我说了要怎么去合规地走流程。”

“嗡嗡嗡,嗡嗡嗡……”正当大伙热烈讨论的时候,田锦华的手机振动起来,他拿起一看,是在屯脚镇工作的朋友李亮来的,急忙起身离开会议室,到外面接起电话。

“喂,李亮你好,好久不见。有事请吩咐。”

“老田,你们鲤鱼村,是不是准备建一个水加工厂?”

“你消息挺灵通的嘛。有什么指教?”

“好事。刘观银是屯脚镇人,属于我们本土企业家,听说鲤鱼村要搞这个项目,他有意向投资。让他来和你们谈谈,怎么样?” “确实是好事啊,那找一个时间,我们面谈一下嘛。” “好的。”李亮笑着说道。

挂了电话,田锦华心想,真是瞌睡来了遇到枕头。顿时感觉呼吸舒畅,事情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经过多次协商和持续推进,2015 年 6 月 12 日,通过“公司+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贵州苗西南饮品有限公司”在鲤鱼村建成水厂,顺利投产。

龙泉具有恒量、恒温、恒质三大特质,每小时出水量约 2200 立方米,水温常年维持在十五度左右。公司生产的“金贵之州、苗西南”等瓶(桶)装饮用水系列产品,水质优良,深受消费者青睐。

经过 8 年的发展,公司开发的系列产品,获贵州省“多彩贵州水”公共品牌授权生产,年产量 15 万吨以上,产值 8000余万元,远销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西等省。

同时,为村里解决就业人员 300 余人,其中固定就业 64 人,家庭年均增收 2 万余元。

村民王勐在水厂上班攒下钱,买了一辆大货车,专门给水厂拉水,月收入达 1 万多元。

在苗西南公司上班十年的村民梁正红、付宽芬夫妇,建了房,买了车,从农民转变为工人。付宽芬逢人就说:“两口子在水厂上班,日不晒,雨不淋,收入比做庄稼强十倍,还不用看老天吃饭,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

这天,田锦华走在去往水厂的路上,遇到岑蓉,热情地打招呼:“岑姨妈,又去拿龙泉水?”

“是呀,龙泉的水,本来就好喝,现在经过水厂加工成桶装水,比原来的水,喝得更放心了。”岑蓉笑呵呵地答道,她推着小推车,推车上放了两桶桶装饮用水。

“喝矿泉水,确实更放心!”田锦华笑着说。

“那也要谢谢田主任,是你们这些村干部,还有刘总啊,熬更守夜地操劳,不然我们哪能免费喝桶装水啊!”吴龙杰拿着一个空的水桶路过,朗声接话。

“龙泉本来就是鲤鱼村集体共享的,我们建水厂,也是为了让大家更方便,生活得更好。”田锦华笑着,跟吴龙杰一块往水厂走去。

“这是我们村生产的蚕丝被,不仅保暖,还很轻薄,最高的价格可以卖到 3400 元一套。”

2023 年全国两会期间,田锦华参加全国人代会,接受记者采访时,面对镜头,神情自豪地向观众们推介鲤鱼村的蚕丝被。

田锦华有自豪的底气,那就是鲤鱼村生产的蚕丝被,质量上乘,投放市场后,深受顾客的欢迎。

更有底气的是,鲤鱼村的蚕桑产业,从一家一户庭院式的养殖生产模式,一步一步发展到现代蚕丝制品企业,他功不可没。

蚕桑制丝是村民的传统技艺,也是鲤鱼村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2016 年,鲤鱼村饮水加工厂成功落地投产时,全国脱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打响。

村干部们一直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没有陶醉在饮水加工厂成功建成的喜悦中,而是更进一步思考,不能守着一棵果树采摘果实,必须多元发展,进一步拓展村民的增收致富渠道。

经过前期反复的市场调研,田锦华在村两委会上,大胆提出:“把种桑、养蚕、制丝、织被,各个环节,一条龙连接起来,形成产业链,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迈进,让我们村的产业兴旺起来。”

“在我们村,虽然 70% 以上的村民是苗族,有种桑养蚕的传统,但是无论是桑树、蚕茧、还是蚕丝制品,产量都不大,都是各家各户自己搞,小打小闹,如果能够规模化养殖,再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那一定能稳定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杨德琴说。

“你们都说规模化,规模化是什么样子?你们看过吗?再说,养蚕户们都没有闯市场的经历,更不要说经验了。” “你说的现代企业,像什么样子,我们在座的人,从来没有看见过哟!”

“还有,说到规模化种植,就要进行土地流转,把一些有土地,但没有种桑养蚕条件村民的土地,流转出来,这一项工作,最难做,谁来做?”

“还有,现在乡亲们吃饭、穿衣的大问题,虽然解决了,但这个时候,大家只能吃补药,不能吃泻药。搞现代化的系列蚕丝产品企业,万一失败了,谁负责?”

“大家都发言了,说出了心里话,讲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田锦华站起来,在会议室里,一边踱步一边说:“习近平总书记说,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就有一线希望,不奋斗,半点希望都没有!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下也没有免费的午餐!”

田锦华坐回凳子上,情不自禁地用左手,轻敲了两下桌面,然后总结似地说:“发展种桑养蚕,在我们村历史悠久,这就是坚实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条件。现在,要解决的是规模化种植,市场化销售的问题。现在东西部协作,宁波对口帮扶我们黔西南州。那里的桑蚕产业发展得非常好。我们联系一下,到宁波去考察学习,争取得到支持。土地流转工作,我来做!”

与会者觉得田锦华说得有道理,耳语起来:“宁波确实比我们发达,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种桑养蚕大家都会,只是集中起来,扩大规模就好了。”鲤鱼村发展种桑养蚕丝织产业的方案,在不断地调查、研究、对接、学习中,一步步向前推进,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了。

群众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田锦华最担心的还是群众的工作,如果做得不细、不牢,造成后院起火,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工,分别深入各家各户,做好工作。

他来到养蚕户杨国青家,进一步了解情况:“大姐,要是村里喊你多种点桑树,多养点蚕,把你平时做的那些丝帕、衣服,多做一点,你愿意不?”

“做那么多干什么?也用不完啊,村里家家户户都自己做,自己用。”56 岁的杨国青,在奶奶、母亲的传承下,从小喜欢种桑养蚕,如今养蚕刺绣已有近三十年。她一边纺线,一边回答。

“你想,如果把这些东西卖出去,在家里头,就把钱赚了!有什么不好的呢?”田锦华耐心地开导说。

“能卖到哪里去哦?”杨国青仍然低着头,一边纺线,一边问。

“国青姐,卖的问题,你不要担心。村里建有蚕桑种植基地。你一个人自家生产,产量肯定不高,确实不好卖,但是我们村的乡亲们,一起做这件事,规模大了,产量大了,宁波的好心人,帮助我们拿到外面去卖。”田锦华继续耐心引导。

“到时候,宁波人不帮我们,卖不出去,怎么办呢?”杨国青还是顾虑重重。

“你放心,村里与宁波签订销售协议。我们生产出多少蚕丝品,宁波的公司,都全部帮助我们卖出去!”田锦华笑着说。

“田主任,我是信得过你的。只要卖得出去,我愿意多种,你说怎么样做,我就怎么做!”杨国青抬起头,微笑着说。

离开杨国青家,田锦华来到喳哈组陈小洪的家里,协商流转土地的事。

“小洪,在家吗?”站在陈小洪家的院坝里,田锦华提高音量喊道。

“在家的,田主任,进屋坐!”陈小洪拉开侧门,看见是田锦华,急忙走到堂屋里,把两扇大门打开,微笑着邀请田锦华。

田锦华进到堂屋里,坐在木椅子上,伸手接过陈小洪递过来的水烟筒,咕咕咕地抽了几口,透过烟雾,望着陈小洪说:“村里最近在动员有条件的村民,扩大规模,种桑养蚕。你家没有条件种桑养蚕,村委会不会强迫。但是,你家有一片土地,在种桑基地里,要流转出来。”

“其他事,好说,流转土地的事,免谈。”陈小洪顿时就把脸拉长。

“又不是白要你家的土地,村里有统一的流转价格,水田,一年一亩 500 元,旱地,一年一亩 300 元。从第三年开始,不论是水田,还是旱地,每一年一亩增加 50 元。”田锦华开导说。

“不同意!”

“为什么?”

“前几年,县政府成立桑蚕办,动员村民种桑养蚕,我第一个响应,把 6 亩多土地流转出去,结果这个项目失败了,县里的桑蚕办也撤销了,三年的流转费一分钱都没有得到。”陈小洪黑着脸,气鼓鼓地说。

“以前,是传统的种桑养蚕,现在是现代化的种桑养蚕,完全是两码事嘛!”田锦华仍然慢条斯理做开导工作。

“土地是我的命根子,我把命都拿出来支持产业发展,结果差点把命都丢了。”陈小洪越说越生气,话没有说完,就把脸扭朝一边。

“你说得有道理。我特别敬佩你的大局观和奉献精神。但是也不能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啊!原来土地流转,的确在制度上有漏洞,没有充分考虑到产业失败了,怎么保护你们的利益不受到损失。现在流转土地,是村里成立的合作社,跟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有协议拿在自己的手里,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你担心什么啊?再说,我也是土生土长的,我能够跑吗?”田锦华望着陈小洪,仍然微笑着说。

“别人都做不好的事情,村委会能做好吗?”陈小洪反问。“要看是什么事?就种桑养蚕这一件事,我敢保证,村里就做得好!”

“你拿什么保证?”

“合作协议和我的人格来担保!”

“我最担心是一窝蜂搞产业,产业发展起来了,但受市场影响,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到时候,参与进去的村民,不是搞蚕桑,而是被伤残了!”陈小洪说话声音更大了,那语气,不像是协商事情,而是在吵架。

“现在对口帮扶黔西南州的宁波市,在产业发展上,全力支持黔西南。”田锦华端着茶杯,一边喝茶,一边仔细观察陈小洪的表情。

“人家宁波政府,为什么要帮助我们鲤鱼村?不就是想捞一些销售费用吗?”陈小洪仍然大声说。

“一分钱的销售费用都不要!”

“鬼才相信呢!反正,我是人,绝不会相信的!天底下,绝对没有这样的好事!”

“天底下,就是有这样的好事!”

“那你说来听听。”

“宁波市政府,对口帮扶黔西南州。双方签订帮扶协议,这是政治任务,必须完成!”

“政治任务?”

“对!政治任务!”

“哦!”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优越性制度,先富带后富的具体体现!”

“哦!”

“具体到鲤鱼村的桑蚕产业,村里的合作社,与宁波签订有供销合作协议,我们生产出多少蚕丝产品,他们就帮助我们销售多少蚕丝品!”

“哦!”

“就像烟草公司,在适合发展烤烟的烟区,建立烤烟基地,与烟农签订协议,种出多少烤烟,都全部按照订单收购!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就形成了,产业化就化起来了!”

“哦,用订单种植、收购烤烟,作为例子,比喻种桑养蚕,我就明白了!”

“明白了?”

“真的明白了!”

“明白了就要支持村里把产业兴旺起来!”

“什么时候签订土地流转协议?”

“村里会通知你,要到流转土地的现场,把土地丈量了,双方签字认可了,就签订土地流转协议。”

“这样做公平,我同意!”

从陈小洪家出来,田锦华向余小海家走去,他家有 2 亩多土地,也需要流转出来。

“田主任,你要去哪里?”还没有进余小海的家门,坐在院子抽烟的余小海,就站起来,跟田锦华打招呼。

“来你家!”

“来我家?有什么事?”

“无事不登三宝殿!”

“你说,只要我能够办的,一定不打折扣!”

“好,就是你家山丫口上,那 2 亩多土地,要流转出来,种桑养蚕的事。”

“其他的事情,有的好商量,土地流转的事情,就不要说了,免得伤了和气!”

“为什么流转土地的事,不能谈?”

“那 2 亩多土地,一半,我要拿来栽种薏仁米的!另外一半,要拿来栽苞谷,卖嫩苞谷的!主任,你是知道的,这几年,薏仁米、嫩苞谷,都卖得起高价!”

“你家那一片土地,这几年,也没有看见栽种薏仁米、苞谷嘛?”

“以前没有栽种,不等于现在不栽种,更不等于将来不栽种!”

“我明白了,你心里在打小算盘!”

“什么小算盘?我不明白!”

“都是本乡当土的人,你那一点小九九,我还不清楚吗?”

“呵呵,你说来听听,我心里有什么小九九啊!”

“你不就是想,趁这一次土地流转的机会,多要点钱吗?”

“你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怎么……这一点,都被你看出来了……”余小海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村里流转土地,价格公平统一,绝对不能张三家的土地,是一个价,李四家的土地,又是一个价。如果这样,就会出现优亲厚友的情况,就会引发矛盾!”

“我知道,田主任办事最讲究公平正义了。只是……”

“只是什么啊?”

“嘿嘿,也没有什么……”

“我再明确告诉你,农村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如果你不同意,把山丫口上的土地,流转出来,村委会有权进行调整,另外划出一片同样面积的土地,给你家栽种薏仁米和苞谷!”

“这个土地政策,我懂的!我明白了!”

“明白就好!”

“需要用土地的时候,请提前通知我,我准备外出打工。”

“你安心出去打工。要丈量土地面积的时候,村委会电话通知你,如果来不了,你可以委托你信得过的人,参与丈量。村委会也会请司法所的同志,来参与做好司法公正工作,确保不出现差错!”

“好的,谢谢主任!”

田锦华就这样,一家一户地,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最后将种桑面积,由零星种植的几十亩,扩大到集中连片种植,面积800 余亩、建成 200 多平方米的养蚕房,进行集中规模化养殖,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在温床上,茁壮成长,尽情吐丝,助力产业兴旺。

在宁波市北仑区帮扶下,2017 年 3 月,鲤鱼村成立贵州鲤怡农旅康养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蚕丝产业,按照种植、养殖、抽丝、纺织、印染、刺绣、成品包装、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模式,全面推进。

2017 年,鲤鱼村与兴仁市一起,顺利脱贫。

乡风文明越来越好,产业也越来越兴旺,乡村治理越来越有效,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一个生态宜居的鲤鱼村越来越受到游客的喜欢。

站在新起点上,怎么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田锦华想,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除天灾人祸外,绝对不能够让一个人返贫!村两委商量,将全村划分为六大片区,采用网格员定点、不定期走访的工作方式,及时了解掌握各家各户随时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第一时间研究解决,确保守住脱贫攻坚成果,田锦华主动认领一个片区。

一次,村里召开会议,听取预防返贫工作汇报。

“今天召集大家开会,主要是看一看我们村重点监测对象的入户走访情况。现在就请各个片区的网格员和包保的干部说一下各自的情况。”田锦华说。

各个片区的包保干部和网格员,按照就座的顺序,从左至右,挨个汇报起所在片区的走访情况。

“我们片区杨国昌家因病存在返贫风险。”田锦华简明扼要地汇报所包保片区的情况。

“这户人家具体是什么情况?”杨建平问。

田锦华将手中的笔放在桌上,十指交握,悬放在面前的笔记本上说:“杨国昌是退伍军人,之前在安龙县龙山镇的煤矿工作,因身体不舒服,到医院检查,结果查出重大疾病,在住院治疗期间,前前后后花去差不多 30 万,欠亲戚 10 多万。家里经济来源又单一,现在家里经济情况,可以用捉襟见肘这一个成语来概括。”

“医疗保险能给他报多少?”妇女主任杨德琴问。

田锦华蹙了蹙眉,表情更加严肃起来:“这就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今年让续交医保,我们的干部,厚着脸皮,跑破脚板皮,说破嘴皮,杨国昌就是铁了心,一分钱不交。现在,得了大病,返贫了,他的肠子都悔青了。”

“唉,每年喊交医保,都有一部分人,不愿交,就是觉得自己一直无病无灾,就怕多花一笔钱,要真生病了,就无法了,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因小失大了。”小赵叹息道。

“现在杨国昌家发生这样的事,无论如何,村里是不能放任不管的,大家集思广益一下,怎么去帮扶他,减轻他家负担。医保能不能给他补缴起来?”田锦华问。

“根据政策,错过集中收缴期,可以补缴,但是补缴完之后,不能够立即生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期,才能够正常享受相应的医保报销待遇。”熟悉业务的小王回应道,并接着又叹了口气说:“这只是临时之策,解不了杨国昌家的燃眉之急啊,更解决不了长期的困难问题!”

“现在能够想到的办法,就是国家对返贫重点监测户的临时救助政策,我们要及时按照政策标准,帮助他申请救助。”田锦华说。

田锦华继续说:“申请临时救助,可以解决一部分,但是这个是按照比例报销的,除了这条路,我们还是要多条腿走路,才能给杨国昌家托起底。”

“嘿呀”杨德琴两手一合说:“我们推行防贫扶助险,杨国昌家统计上报给保险公司了的,保险公司入户核查了,我们去催一下保险公司,尽早核准,这样又可以解决一部分。”

“小赵,你会后和保险公司联系,一定要想办法让尽快他们核准。”田锦华说。

“好!”小赵立即回答。

田锦华看了看大家一眼,发现大家都为杨国昌的事情很焦心,他想了一下,接着补充说:“我们发起一个公益筹款,怎么样?”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由得笑出声来,都异口同声说:“我们正想到一处了,筹款有总比没有好,就发起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水滴筹吧,我们村干部带头捐点,蚂蚱再小也是肉,能帮多少是多少吧!”

会后,田锦华、小赵一刻不停歇地联系保险公司,争取临时救助,对接保险公司申请防贫扶助保险,研究水滴筹,在网络上发起公益筹款。

田锦华为了宽杨国昌的心,特地在一切工作有了眉目之后,来到杨国昌的家里。

“国昌老哥,病来了,咱没办法,硬着头皮也要挺过来。钱的事,村委已经在帮你想办法了。”

大病初愈杨国昌,斜歪在床头,虚弱地回应道:“田主任,让村里费心了,病来如山倒,早知今日,我怎么也不能断交医保啊!”

“都是过去的事了,你得往前看,安心养病,赶紧好起来。医保这事,咱们都是一年一缴,每年缴纳的时候,你跟着交上,我们不保一万,保万一。”田锦华说着,拍了拍杨国昌的肩头。

“田主任,喝点水。”杨国昌的儿子杨德兵端着一杯水进屋,递到了田锦华的手上。

田锦华喝了一口水,顺手将水杯放到前方的小桌上,对着杨德兵说:“你爸爸这会儿身体不好,你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了,你要照顾好他,遇到问题,想不到办法的,就去村委会,找我们这几个叔叔孃孃,我们一起解决。”

杨德兵张了张嘴,最后将所有的语言凝成一声“嗯”。“小杨,你在不在家?”门外传来一个女声,对着杨家屋内喊着杨国昌的儿子。

田锦华一听这清脆,又充满热情的女声,就听出来人是杨启兰——兴仁市文体广旅局包保杨国昌的包保人。

“杨姐,我们在家的,田主任这会儿也在。”小杨应声答道。

他话音刚落,只见一个身着白色 T 恤与蓝色牛仔裤的女子走进屋子。

杨启兰进屋看见田锦华在,笑着打了个招呼,然后将手中提着的水果熟门熟路地放到房间里靠窗放置的桌子上,对小杨说:“给你们带了些苹果,脆甜脆甜的,你记着给你爸爸削了吃。”

小杨抬手挠了挠头,对杨启兰说:“又让你破费了,杨姐。” “嗐,都是小事。我今天来,要跟你说个大事,也是件好事,正好田主任也在,你上次说拿不定主意,今天田主任也能给你参谋参谋。”

“这好消息可是上次你来,我们讨论的那事?”杨德兵闻言,向杨启兰问道。

“就是那件事,我回去跟局领导汇报了下,局里也很支持,所以很快就有好消息了。”

“你们不要在这打哑谜了,究竟是什么事?”田锦华忍不住出声问。

杨启兰笑了笑说:“他家现在这个情况,要怎么才能给他家开源,减轻经济负担。想来想去,想着给小杨找份好工作,家里才能每月有份稳定收入。”

“是什么工作?”小杨迫不及待地问。

“给你在兴义市找到一份工作,景区观光车驾驶员,工资每月 4500,在兴义也算不错的了,关键是有了这个工资,你和你爸爸每月的基本生活就不愁了。” “你怎么想的?”田锦华问小杨。

小杨踌躇道:“我一直都想去兴义,那里的条件要好很多,机会也多。但是……但是我爸爸现在还需要人照顾。”

“你眼光放长远一些,你有了工作,有了谋生的方式,不仅能养活好自己,还能更好地照顾你爸爸呀!”杨启兰说。

“是的,你想,要是你在兴义立业成家了,是不是还能让你爸爸也去兴义享清福?”

“可是……可是……”小杨支支吾吾地说。

“可是什么可是?我杨国昌的儿子不能是扭扭捏捏的孬兵。我病又不是没好,只是刚出院没多久,还有点虚。你杨姐费工夫给你找的工作,你不要有的是人要。”杨国昌虽然身体还比较虚,但是这几句话说得格外铿锵有力,话里话外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小杨抬眼瞪着父亲,一言不发。

“我们知道你的孝心,你放心去工作,村里有我在,还有我们还在搞网格化管理,有网格员随时上门。就算你不放心我们,你爸爸是退伍军人,你还不信你爸爸吗?”田锦华劝说道。

“别一竿子打不出一个屁来,一句话,你去还是不去?”杨国昌说。

“去!”小杨大声说道。

杨启兰见状立马说:“这是好事情。你去工作,家里也算能增收了。你父子两个,都和和气气的,不要动气。”

“儿子的工作也解决了,你看病花费的钱,村里也在积极给你争取医保临时救助和防贫扶助险。日子啊,会好起来的。”田锦华看着杨国昌笑着说。

杨国昌闻言也笑了起来,因病而显憔悴的脸庞,此刻终于透出生机。

经过田锦华等村干部的奔波,最终为杨国昌争取到 6 万的防贫扶助险,申请到了医保临时救助金,水滴筹也筹集到 10 万元的公益款。压在杨国昌一家人头上的乌云,渐渐散去,每月的低保入账和儿子每月的工资,将重病带来的经济困境和返贫危机慢慢从他们的生活中抹去。

工作干得好不好,就看群众的口碑好不好。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鲤鱼村以抓党建促发展,队伍越来越大,战斗力越来越强。根据党建要求,村里党支部升格为党委。田锦华当选为党委书记,他明白,他的工作不是停留在文字材料中,不是停留在一个个统计数据中,他的工作是那一个个代表村里发展的数字背后,每一家每一户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鲤鱼村有一个水库,名叫三角坝水库,是村里开发乡村旅游点之一,也是田锦华最爱的地方。

他经常来到水库边,一边望着清波荡漾的水面,一边望着旁边高速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水流和车流在视线尽头交汇,像极两条交织的绸带。

一边是绿水青山,一边是金山银山,田锦华想:人生的路还长,但带领全村共同富裕的步伐,一定要加快。

新的一天,太阳冉冉升起。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田锦华在心里默默地提醒自己,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作为村干部,就要奋斗好每一天,带领父老乡亲以高质量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久久为功,在共同富裕大道上奋勇前行!(图/文:黔顺峰 程静瑜)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