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基层来 | 陈琴代表:让非遗文化为贵州乡村旅游一号线增添新活力
1月20日,贵州省人大代表、凯里市三棵树镇季刀村村民、凯里市季刀苗族文化传播中心及吉多屋客栈法人陈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贵州乡村旅游一号线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欣赏自然风光的新途径,更为贵州独特的非遗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贵州乡村旅游一号线横跨黔东南州六个县(市),串联42个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全长488千米。自开通以来,它已成为打造生态旅游康养区的重要载体。
作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领军人物,陈琴在两会期间将焦点对准了如何借助贵州乡村旅游一号线的独特优势,推动苗寨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
陈琴认为,非遗文化是乡村旅游中的瑰宝。贵州乡村旅游一号线如何深度融合非遗文化,带给游客独特体验?她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整合政府、文化机构、高校及民间艺人等多方资源,在一号线沿线苗寨设立非遗传承研习基地。通过定期举办苗族古歌传唱、苗绣技艺培训等活动,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技能。同时,引进资本市场设立专项奖学金,激励更多青少年投身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其次,将非遗元素深度融入旅游活动中,打造非遗文旅融合新体验。例如,推出“古歌文化之旅”,让游客在欣赏古歌表演的同时,参与古歌创作、学唱等互动环节,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此外,开发苗绣DIY工坊,让游客亲手制作苗绣作品,将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带回家。
最后,塑造非遗文化旅游品牌。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纪念品、特色农产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设计开发出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创产品,提升非遗文化的附加值。同时,整合一号线沿线苗寨的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资源,打造“非遗文化旅游之家”品牌,加强宣传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领略贵州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谈及具体实践时,陈琴介绍,近年来,他们已依托文化瑰宝、自然珍宝等资源优势,推出了苗绣体验、稻田抓鱼、蜡染制作等“互动式”研学产品,以及围绕民俗节庆推出的“体验式”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结合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60名绣娘发展“指尖经济”,每人每年增收万元以上;苗寨民宿也发展至6家,不断丰富旅游产品。
陈琴表示,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守护好苗寨的非遗瑰宝,让其在新时代的乡村旅游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图视频: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 弓倩 文媛 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