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三个加法”开创代表履职平台服务新局面 ——黔西市锦绣街道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7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黔西市锦绣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设立以来,重点紧扣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是核心、融入是目标、民生是保障、治理是关键、发展是途径、致富是任务”的后续服务工作总要求,积极探索“三个+”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代表联络员服务群众的作用,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助力高质量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互联网+”,代表联系群众机制不断完善

  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组建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为站长,秘书为副站长,代表为成员的工作队伍,配备1名专职秘书负责具体工作。强化阵地建设,按照“六有”标准打造人大代表联络站,按照“三薄二册一档”要求规范开展工作,精细化筑牢服务群众“保障网”。积极探索推行“互联网+”模式,搭建“网上+掌上”代表履职新平台,将代表照片、微信二维码等信息录入手机客户端,群众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通过手机客户端随时和代表互动,便于代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做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打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目前,街道人大代表将微信二维码公开后,共收到社区群众反映社情民意50余件,实地解决50余件,代表们“马上办”的工作效率得到群众一致好评。通过“互联网+”,街道人大工委及时分类汇总群众通过线上线下履职平台反映的各种诉求,以代表建议等形式在人代会期间提交并转有关部门办理。同时,代表通过平台共享信息,及时发现政府及部门工作中的不足和短板,通过既定流程反映并跟踪督办,助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问题,有效推进中心工作。2021年,街道代表们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调解矛盾纠纷30余件,为民办实事100余件。

 

  “人大代表+”,代表联系群众渠道不断拓展

  锦绣街道仅有3名人大代表。针对街道人口基数大,人大代表少的问题,推进“人大代表+”的网格化服务模式,依托群众资源,将社区细化分解为片区推选代表服务群众联络员,再以户为单位推选网格员,通过包片联系的方式,实现分级网格化联络服务,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方位、多渠道服务民生。其中,锦绣社区69个楼栋推选出69名代表服务群众联络员,金凤社区、新民社区将21个村民组分为21个小网格,推选21名代表服务群众联络员,积极协助代表听取群众心声,深入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代表服务群众联络员与网格员,活跃于楼栋和街道各处,在走访社情民意时也进一步宣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广泛地传播法治“种子”,同时也成为群众与人大代表沟通的“直通车”,努力让每一名居民都成为“网格”里的幸福居民。街道开展“人大代表+”的网格化服务模式以来,人大代表、代表服务群众联络员、网格员互为补充、有效联动,收集到群众反映的8个问题全部帮助解决,共同担任起惠民政策“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环境卫生“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代表履职平台更加贴近群众、深入群众,也更为“接地气”“贴民心”,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提升代表履职效率和水平。

 

  “服务+”,代表联系群众实效不断增强

  秉持“忠诚为党分忧、忠实为民代言”的信念和职责,锦绣街道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的工作要求,以代表联络站为枢纽,以法律援助服务中心、文明储蓄银行、老年服务中心、青少年服务中心为载体,协调整合街道各方力量,实现“点单式”为群众服务。开展普法教育110场次,法律援助800人次,开展老年服务700人次,开展青少年服务900人次。为“零距离”服务群众,整合街道11支26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伍,致力打造“数据多跑路、上门去服务、群众不跑路”代表履职平台。依托“互联网+”实现线上“群众点餐、中心配菜”线下“志愿者送餐”的高效闭环服务体系,助力未成年人、老年人以及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保护工作,为群众提供法律、就业、培训等服务,强化智志双扶,帮助群众融入新环境、激发内生动力,开启新生活。(黔西市人大办)

 

更多人大新闻  请关注贵州人大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