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卫生健康委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34号建议的答复
人大代表: 谢启华,蒋英,肖扬
会议届次: 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
建议标题: 关于支持地方中医康养中心建设的建议
建议编号: 第134号
主办单位: 省卫生健康委
会办单位: 遵义市政府
建议内容: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养生养老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养生养老已经成长为一个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养生养老概念与旅游产业结合日益紧密,养生养老旅游逐渐演绎成全国时尚的热点。因此,为发扬中医及民族医药的文化精髓,同时丰富务川旅游资源,打造西南地区高端医养结合基地十分贴合民众的需求。建议省政府及卫生部门在务川先行先试:
(一)“中医药+养生保健”。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相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支持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丰富中医健康体检服务,推广中医传统运动,开展药膳食疗。
(二)“中医药+特色康复”。根据康复服务资源配置需要,建立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疗养院,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
(三)“中医药+健康养老”。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道,鼓励中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中医诊疗、养生保健等服务。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四)“中医药+康养+旅游”。以康复疗养和中医、濮药文化为核心,以人文、自然环境与传统中医精髓及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养生养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及“养老+度假”、“养老+定居”为一体打造而成的全新康复疗养中心,创建舒适的旅游居家和养生养老环境,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医、养、健、游、学为中心,为入住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一流服务,建设成为居可安身,医可治病,游可养生,健康快乐的人生居住乐园。
答复内容:
谢启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地方中医康养中心建设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卫生健康事业“十个坚持”工作思路,全面完成“三年提升计划”、医疗卫生“五个全覆盖”“五个全面建成”和深入推进“百院大战”建设项目,医疗卫生机构数、医疗卫生机构的病床数和人员总数持续增加,资源配置结构不断改善,根据国家统计直报系统,截至2018年底全省公立医院380个,其中综合医院180个、中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院)67个、专科医院(口腔、儿童、精神、传染)34个、妇幼保健院99个;民营医院1028个;有乡镇卫生院139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0个(其中政府办147个)、村卫生室20555个,并按照国家要求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全省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合理,县乡村三级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最大化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您在《关于支持地方中医康养中心建设的建议》中提出关于地方卫生资源不足问题。从机构设置数量来看,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已达到国家要求的每县至少有1个县级公立医院、每乡镇有1个政府办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每个行政村有1个卫生室的标准。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集聚程度的加快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加之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外省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省人口结构、布局以及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城乡卫生资源布局、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和县级康养结合机构设置等方面的规划确需进一步完善。
因此,在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人迁移变化、人口健康需求人口结构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合理配置全省医疗卫生资源,对现有配置不合理的卫生资源重新进行规划调整,建立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疗养院,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解决县乡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完善的问题。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15〕18号)和《关于加快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16〕27号)文件精神,以落实人才激励政策为着力点,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激发城乡医疗卫生工作者活力的体制和机制。三是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八大工程”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要求,2019年每个市州建设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试点,下一步拟指导遵义市开展省医养结合示范点,将务川县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四是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对我省康养产业发展的支持,协调和配合省发改、财政、文化旅游、城乡建设、中医药管理、林业等有关部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医养结合机构,运用好中医药(民族医药)理念、方法和技术,切实做好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助推健康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2019年6月26日
(附注: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