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351号建议的答复
代表提案者: 何枚桂
会议届次: 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
建议提案标题: 关于支持贵阳市(清镇)职教城调整专业设置,助推“强省会”行动的建议
建议提案编号: 第351号
主办单位: 省教育厅
复文标题: 省教育厅关于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351号建议的答复
答复内容:
何枚桂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贵阳(清镇)职教城调整专业设置,助推“强省会”行动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职业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贵州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把职业教育摆在贵州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率先突破的鲜明导向。在全国率先出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率先修订地方职业教育法规,率先全部免除中职学费,率先出台省级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措施。连续9年压缩各级党政机关行政办公经费的5%以上办教育,率先全部免除中职学费,落实中高职生均拨款制度,举全省之力实施教育“9+3”计划,投入200余亿元实施中职“百校大战”,投入190余亿元建设贵州清镇职教城,贵州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和面貌得到显著改善。截止目前,全省共有职业院校231所,其中高职院校47所,中职院校184所,在校生总规模达85万人,其中高职在校生有45.7万人,高职学生人数已超过本科教育在校生人数,在我省高等教育中占到了53%。目前,我省有3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成了国家示范改革中等职业学校19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52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所,省级优质高职立项建设院校17所,走出了一条“欠发达省份办大职教”的奋进之路。清镇职教城已入驻院校19所,16所招生办学,开设专业292个,在校师生近14余万人,每年毕业生近3余万人,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2%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清镇职教城院校都有涉及相关项目、专业,是目前全省职业教育建设最为集中、最有实力、最优组合的区域。
二、我省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情况
(一)坚持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根据贵州重点产业布局,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
形成以黔中经济区清镇职教城为核心发展体,以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能源富集区为两翼,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部分县级职业学校为节点的“一体两翼多节点”布局。推动各职业院校全面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出“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实现“学校办到园区去、车间搬到校园来、专业围着产业办、学生就近找工作”和“厂校合一、人员同训、设备共享”的深度合作模式,支持建成37个职教集团,54所职业院校入驻工业园区办学。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尤其在清镇职教城建设过程中,要求各校在建设过程中,组织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中增加绿色建筑专篇,严格落实节能评估生茶制度,严格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建筑标准进行项目建设及组织竣工验收。
(二)配合贵州省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主动对接贵州地方经济发展新需求
聚焦十二个农村产业革命重点产业、十大工业重点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等产业链,组织各职业院校申报全省32个产业链牵头学校,开展产业链相关专业建设和服务工作,逐渐形成紧扣产业、错位发展的动态专业体系,打造了“贵州喀斯特交通”“三绿一红”黔茶、“贵州朝天椒”“贵州白酒”“贵州康养”“云上贵州”“多彩贵州”“智慧黔城”等职业教育特色品牌。近5年,全省职业院校培养累计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10余万人,成为我省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以贵州大数据、旅游等特色产业为例,贵州职业教育每年为省内大数据企业平均培养输送2.8万名技术技能人才;旅游人才输送3.1万名,开展培训13万人次;在贵州茅台集团3万名员工中,6000余人来自职业院校培养输送,酿造、勾兑等“国酒大师”不少都来自职业教育培养。
(三)强化项目引领,优化多元参与的办学模式,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制定《贵州省产教融合试点实施方案》,统筹政策资源,布局建设2个产教融合型城市,100个以上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培育10个以上在全国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教融合联盟等,通过落实组合投融资和财政等政策激励,强化产业和教育政策牵引,不断拓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和协同创新的路径。同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提升工程,实施贵州优质职业教育与本土国有大型企业联盟,与区域行业发展联合,同当地园区发展联结,与贵州主导产业联动,与城乡融合发展联袂等跨界协同五联动行动,建设10个对接核心产业链、辐射区域发展的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打造20个产教融合示范园区、20个服务特色产业优质专业品牌、20个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校、20个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中心和50个乡村报兴示范校,覆盖每个市(州)的重点产业和“双高计划”学校优势专业。进一步提升人才供给能力和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形成职业教育和产业统筹推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三、支持清镇职教城建设力度加大
(一)建立省市共建共管清镇职教城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
成立贵州省教育厅、贵阳市人民政府共管共建推动大学城、清镇职教城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厅长、市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组、政产教联盟服务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和“两城”建设服务组,协调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建立贵州省教育厅、贵阳市政府共管共建产学研用联席会议制度,省教育厅分管厅领导和贵阳市政府分管领导共同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将贴近产业需求助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列入联席会议议题,汇集各方智慧,共商职业教育发展方略,助推“强省会”行动。
(二)强化黔中院校项目引领
以产教融合为导向,重点支持在筑职业院校和贵阳市职业院校集群发展,发挥省会职业教育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化以贵阳清镇职教城为核心发展体,以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能源富集区为两翼,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部分县级职业学校为节点的“一体两翼多节点”布局。围绕“技能贵州”建设,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建设、“兴黔富民”行动计划项目建设,引导职业院校围绕清镇职教城院校围绕贵阳贵安“1+7+1”产业需要,积极优化专业群建设,立项建设了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骨干专业以及示范性职教集团等重点项目。在“技能贵州”行动计划项目中,支持清镇职教城院校开展项目建设申报,协调中央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目前正在组织开展初评工作。积极支持清镇市依托职教城申报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与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一道,完成推动清镇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专题调研工作。
(三)聚焦“筑人才 强省会”工作
我厅将与贵阳市一道,协调清镇职教城院校开展在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引导职教城院校毕业生留筑就业,已形成常态化机制。职业院校毕业生留筑率逐年提升,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毕业生留筑就业比例提高到56.5%。
(四)推动建立一批产教联盟
推动职业院校与贵阳贵安“1+7+1”产业和“1+5+8”开发区(“1”为贵安新区,“5”为五个国家级开发区,“8”为八个省级开发区)相关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合作机制,建立一批产教联盟,共建一批产学研训基地,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强省会”建设人才培养适应性。支持在筑职业院校牵头领班的贵阳市装备制造及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贵州大数据产业职业教育集团、贵州学前教育职教集团、贵州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
何枚桂代表,再次感谢您提出的这些富有针对性,政策水平很高的建议。希望您能够继续关注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给我厅提出更多的指导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