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70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1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代表提案者: 杨阿妮

  会议届次: 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

  建议提案标题: 关于支持黔东南州苗绣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建议提案编号: 第703号

  主办单位: 省文化和旅游厅

  会办单位: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

  复文标题: 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703号建议的答复

 

  答复内容:

杨阿妮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黔东南州苗绣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苗绣产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苗绣是贵州的传统产业。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指出,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苗绣产业发展作为实现旅游大提质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举措。2021年,省级层面成立苗绣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有关市(州)和县(市、区)相应成立工作专班组织抓好苗绣产业,从政策、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和努力。

  政策方面。省级层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实施苗绣保护传承、市场主体提升、产业园区建设、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市场推广等“六大工程”,产业园区建设工程是“六大工程”的重中之重。《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加大对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专项资金向苗绣产业项目倾斜支持,并充分发挥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作用,撬动社会资金积极投资苗绣产业。同时,黔东南州先后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州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黔东南州“名导游、名厨师、名工匠、名绣娘”培养工程实施意见》《黔东南“名绣娘”选拔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支持苗绣传承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资金方面。省级先后安排6660万元支持20个村寨打造以苗绣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安排130万元支持武陵山片区打造苗绣产业示范点,还帮助民贸民品企业争取贷款贴息资金460万元。“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共获批锦绣计划、苗族服饰、苗绣等项目经费700余万元用于开展州内苗绣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保护等工作,推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公益项目落户台江县和丹寨县,联合杭州市共同打造杭黔对口“一枝独绣”妇女扶贫项目。

  技术方面。组建苗绣研发中心,编撰相关苗绣行业标准规范。对黔东南州苗绣民族传统手工艺领军人才、实用技能人才进行培训,在中小学开展以苗绣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教学传承活动,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举办苗绣技能大赛、开展苗绣传承人抢救性记录,促进苗绣技艺传承进步。探索构建“手工、手工+机绣、机绣”三位一体发展方式,通过创新绣法促进产能和品质同步提升,满足不同群体消费需求。

  扶持方面。加强黔东南州绣娘摸底调查,对全州15万余名绣娘进行摸底调查并建立台账,同时指导绣娘广建手工基地,带动妇女家门口就业。2020年4月,全州评审认定公布的第一批州级非遗传习基地中有苗绣传承基地18家;2020年6月,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扶贫办评审认定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73家中有22家苗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其中黔东南州雷山县有7家。为帮助这些苗绣基地、非遗工坊发展壮大,增强带动就业能力,省、州每年列支一定经费用于苗绣基地、非遗工坊开展基础设施修缮、人员培训、宣传推广、品牌培育等。指导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等3家民族工艺品企业成功认定为贵州省2021年“专精特新”企业。

  人才方面。深入实施“十百千万”传统手工艺人才培育工程,联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民宗委、省妇联制定《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联动组织实施“十、百、千、万”培训工程,作为省政府“1+7民生工程”民生实事,并列入政府的年度考核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7万余人,扩大了民族地区苗绣等传统手工艺项目传承人队伍,提高了民族地区传承能力。2021年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工作方案(2021-2025)》,今年遴选公布了贵州民族大学、凯里学院等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2018年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正式命名30名州级“名绣娘”,管理期内每人每年享受人才补贴5000元。2015年以来,黔东南州组织开展刺绣培训累计超过4万人次,推荐100余名刺绣类非遗传承人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工艺美术高校参加传统工艺研修培训,有效开拓了传承人群的眼界、激发群众产品研发能力,为当地苗绣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在资金投入、企业提升、品牌打造、人才培养、技能培训、产品展销、精品研发、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雷山县打造苗绣产业先行示范点,推动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继续安排资金支持黔东南州苗绣等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开展技能培训,促进产品研发、创意设计能力水平提升,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代表性的苗绣民族文化产业。二是用好用活民贸民品优惠政策,扶持苗绣企业发展。指导黔东南州符合条件的苗绣企业申报认定民贸民品企业,协调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贴息优惠规模,帮助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促进苗绣等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提质增效。三是依托黔东南州丰富的民族特色村寨,挖掘以苗绣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资源,按照“一寨一策”思路推出文旅融合产品,着力将苗绣打造成黔东南州民族特色旅游名片。推动景区、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苗绣品牌。四是加强苗绣手工艺传承保护,加快苗绣,探索建立基础纹样数据库,提取产业应用纹样数据5000个以上,实现苗绣纹样数字化保护。实施“绣娘进高校、学子进苗寨”人才专项培育计划,提升绣娘艺术修养、技能技巧。五是推进黔东南州苗绣产业发展多业态产品,提升苗绣品牌效应、经济效益,进一步将苗绣产业做大做强。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