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13号建议的答复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
第213号建议的答复
刘兴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遵循当地农民意愿,指导发展有特色的、适合当地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一是指导各地根据喀斯特地形地貌,结合光、热、水、肥、气等资源,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切实遵循当地农民的意愿,按照“一主两辅”原则,进一步明确了2-3个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有特色的、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打造立体化种养业布局,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推动家庭农场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推进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引导家庭农场根据产业特点和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实现最佳规模效益,防止片面追求土地等生产资料过度集中。2023年,进入名录系统家庭农场45485个,家庭农场劳动力数量21.16万个。三是及时下达特色粮食产业发展项目资金1300万元,采取物化补助为主,社会化服务等相结合方式,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稻、马铃薯、高粱、薏仁米等特色粮食产业,支持特色粮食生产主产区良种推广、新技术试验示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等。
二、关于“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农业产业”的建议。一是将2024年国家下达我省粮食播种面积4157万亩、产量1097万吨任务分解下达至市(州),逐级细化粮油生产目标任务。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抓,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总体稳定,力争粮食单产提升。根据不同种植区域、不同种植模式、不同种植作物,水稻推广宜香优2115、泰优808等抗性好、产量高、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质品种;玉米推广和玉808、真玉8号、等抗性好、脱水快的高产优质品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净作与传统间套作,推广黔豆10号、安豆5号、齐黄34等高产、耐荫、抗倒伏的优质品种;油菜推广推广油研2020等甘蓝型“两高双低”等高产优质品种,实现粮油生产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保障粮食安全。二是聚焦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形成《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分析报告》《发展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课题调研报告》《关于健全“两山”转化路径的调研报告》,进一步找准特色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经过多年发展,12个特色优势产业正朝着产业化方向迈进,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具备相当规模,我们对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认为茶叶、辣椒、蔬菜、中药材、肉牛、水果等6个产业体量较大、带动面广、竞争力强。下步将按照省委省政府优选确定的重点产业、优势单品、产业化转化路径,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集中资源力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三、关于“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的建议。一是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23〕13号),实施一批培训重点工程,建设一批培训优质平台,树立一批培训特色品牌。组织开展劳动力培训就业意愿摸排,分类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强化培训监督,从严落实定点培训机构进入和退出机制。开展2023年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专项整治,接受国家审计署审计和开展第三方审计,进一步规范了培训程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23年全省高质量完成职业技能培训62.37万人次。二是通过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三农”干部培训等措施,培育“头雁”1104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801人,培训高素质农民17957人,培训“三农”干部1000余人次。培训过程中,坚持培训过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新培训内容,不断提高乡村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三是2022年以来,联合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贵州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开展激励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将行动效果与农技人员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选优直接挂钩,充分调动了农技人员积极性。两年来,全省累计38212人次参与基础性示范服务,4783个团队参与“揭榜挂帅”,共组织开展技术服务240万余次,解决生产技术问题14.3万个。
下一步,我们将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充分遵循科学规律和农民意愿,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聚焦品种品质品牌,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市场化,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提供有效路径,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6月18日
(主动公开)
(联系人:李波;联系电话:0851-852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