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听,遗产文物在说话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1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遵义会议会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2009年国家文物局创设主场城市活动机制以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都选取一座城市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主场城市活动将在重庆举办。

  每一处遗产都印满人类发展的足迹,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人类活动的历史。贵州拥有丰富的遗产和文物资源,其中世界自然遗产就有4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此外,还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以及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文物方面更是灿若繁星,不可移动文物多达14000多处,其中长征不可移动文物就有750余处;可移动文物方面,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显示,贵州已有17万余件可移动文物的相关资料被收录。然而,数据从未停止更新,就在2021年4月13日,贵州贵安招果洞遗址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贵州丰富的遗产、文物队列再添精彩一笔。

  在古人类留下的遗产、文物中了解我们从哪里来;在历史遗迹、红色遗产中了解我们如何走过曾经的风雨;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中,了解我们将去往何方。如果遗产、文物会说话,那我们能从这些历史留下的瑰宝中,看到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循迹人类的脚印

  磨制骨角器,一种古人类用动物的骨头或鹿角等磨制而成的工具,形似匕首,可用于狩猎等活动。这在考古领域并不算稀有的发现,但在今年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招果洞遗址中,这种磨制骨角器出土了300多件,令招果洞成为中国目前出土磨制骨角器最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此外,招果洞遗址还发掘出一件距今1.2万年前的通体磨制石器,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刃源残留了赭石粉末。这件磨制石器打造精美,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通体磨光石器之一。

  在外行人看来,这两件物品或许只是平平无奇的小物件而已,但放在文化堆积从距今4万年延续至2000年前,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招果洞遗址中,它们则化身为故事的主角之一,向现代人“讲述”了古人类的故事。

  磨制骨角器结合在招果洞遗址内发现的大量动物遗存,可推断出,那时的古人类就已会用工具进行狩猎、分割肉类。同时结合遗址内发现的51处用火遗迹,以及通过年代学、环境磁学等现代高精度分析手段发现的沁入石笋的木炭碎屑,也可推断出,生活在洞内的古人类主要靠烤制肉类为食。

  单是几件文物与古人类活动遗迹的发现,就能勾勒出远古时期人类生活的场景,而那件打磨光滑的通体磨制石器,更向现代人揭示了一个“秘密”。据考古人员推断,石器上沾染的赭石粉末可能与人类的象征性行为有关,这从侧面说明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复杂化,人类在思想上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此外,招果洞遗址还创下不少第一。该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用火遗存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之一;该遗址发现的一万多年前的墓葬和随葬品,也是中国南方最早的墓葬遗存和随葬行为之一。

  事实上,招果洞并非贵州发现的第一个古人类遗址。在贵州,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有黔西观音洞遗址、盘县大洞遗址;属于中期和中晚期的有桐梓岩灰洞遗址、水城硝灰洞遗址;属于晚期的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桐梓马鞍山、平坝飞虎山、六枝桃花洞等遗址。这些遍布各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充分说明了贵州的原始文化极为深厚。

  在贵州,不仅古人类的脚印有迹可循,一些国宝级文物的出土也彰显出贵州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贵州省博物馆,一件青铜铸造的铜车马静静散发着迷人的光晕。这是1975年在贵州兴义东汉墓出土的国宝级文物。马由头、耳、颈、躯、尾、四肢等11段分铸组合,用17个销栓固定,作昂首、立耳、竖鬃、嘶鸣、奔腾状。车的结构分驾马、轮与轴、车箱与篷盖三部分。造型自然生动、惟妙惟肖,铸制结构严谨、工艺精湛,外形雄伟壮观、灵动典雅,展现骏马三足站立、一足腾空、昂首欲奔的英姿。

  工艺如此精湛的铜器在全国也属罕见,而这件文物的出土对研究东汉时期盘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贵州悠久的历史渊源。有专家介绍,这件文物对追寻西汉时期的夜郎文化,特别是探究两汉时期中原文化与夜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及考古研究价值。

 

  沿着历史的足迹

  人类走过原始社会,进入到新的漫长发展之中。朝代兴衰更迭,历史风起云涌,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贵州,又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上演?

  作为古人类发祥地之一的贵州,有太多精彩值得讲述。贵州历经更迭,从明朝时期设贵州宣慰司,进入行省时代后,也迎来一位大人物——王阳明。

  如今,人们在贵阳市修文县城东1.5公里外的栖霞山,能寻见一处洞穴。洞穴的石壁上刻了不少字,洞口崖上有明代贵州宣慰使安国亨题刻的“阳明先生遗爱处”;右侧有明代罗汝芳题刻“阳明别洞”;左侧有清庞霖题刻“奇境”等。这个不算大的山洞,之所以能吸引无数后人前来膜拜,正是因为明代圣贤王阳明曾在此留下“龙场悟道”的典故。

  1508年,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任驿丞的王阳明辗转来到贵州,连个安身之所都没有。在逆境之中,王阳明潜心修行,悟出“知行合一”,“阳明心学”也就此发端。

  站在阳明洞内,石壁上的题刻足以读出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对王阳明的景仰。山洞内的石桌石凳和洞旁的两株参天古柏都能让人联想到当年王阳明在此悟道的情景,龙冈山上的龙冈书院,更是时时提醒着人们,贵州的书院讲学之风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王阳明虽然只在贵州短暂停留了3年,却由此激发出历代无数学人的遐思和才情,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提醒世人不忘历史,或许正是阳明洞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保护的重要意义之一。而同样能够唤醒人们历史记忆的,还有贵州大量的长征文物,遵义会议会址就是其中之一。

  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内,遵义会议会址伫立其中。会址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既有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建筑,又有传统的黔北民居四合院。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记载,会址是“当时遵义城内最好的建筑,从外面看去,高墙壁立,朱门厚重,巍峨气派”。1935年1月15日晚,与会人员从临街大门进入,穿越过厅,绕过一座用五彩瓷片嵌字的砖砌影壁,来到位于主楼东走道的小客厅,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会址中保存了大量红色文物。长200厘米、宽100厘米、高80厘米,四角有方宝瓶式装饰的长方形黑漆木桌,是遵义会议开会用的长方木桌,是馆藏一级文物。一架刻度为罗马数字、钟顶为异形半浮雕植物图案,底部系倒梯形木座的自鸣摆钟,也是当年召开遵义会议时摆放在会议室内的挂钟,同样是馆藏一级文物。长11.2厘米、宽5厘米的没委通行证,上书“步哨同志 兹有袁国钦前往城内请通行 没委华”十九字,毛笔书写,字体为行书,这是由红军没收征发委员会制作、发放,是反映红军长征途中后勤工作的珍贵历史文物,也是馆藏一级文物。在遵义会议会址中,这些文物被完好保存,唤醒了一代代贵州人的红色记忆。

 

  发现民族的瑰宝

  在贵州海拔最低的黎平县地坪镇,一座长57.61米、宽5.2米,横跨于南江河之上的风雨桥历经了近140个春秋。这座青石桥墩支撑木梁结构的桥,在历史上有过多次修葺,已成为当地侗族人的共同记忆。

  这便是在2005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坪风雨桥。对侗族人而言,风雨桥、鼓楼等建筑或许是最常见的景物,但地坪风雨桥更有其特别之处。

  这座桥上建了三座桥楼,中楼形似鼓楼,五重檐四角攒尖顶,被称为桥上鼓楼,高10.2米;两端桥楼为三重檐四角歇山顶,高5.8米;桥廊屋脊上泥塑熬鱼、双龙抢宝、双凤朝阳,中楼四柱绘青龙和凤凰,栩栩如生,壁板穿枋上绘有民族风情、历史人物故事彩画和卷草花纹、楹联等。这座桥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其结构巧妙,运用了杠杆力学原理,大小柱、枋、檩、凳、栏杆,全部用杉木穿榫构成,不用一钉一铆。这种建造工艺正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为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地坪风雨桥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一大代表,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了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更多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成为多彩贵州对外展示特色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苗绣、蜡染、牙舟陶、侗族大歌、苗族古歌、傩戏……任何一个贵州人大概都能数出不少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9年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以黎平县、从江县为代表的侗族大歌一经亮相,便技惊四座。直到现在,人们走进侗乡仍能随时听到这种来自2000多年前的动人音乐。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族古歌,是一种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过去从未有过文字记录,全靠苗族人口传心授,古歌内容也包罗万象,从宇宙诞生、开天辟地、洪水滔天,到苗族人的大迁徙、古代社会制度和生产生活等均有涉猎。苗族古歌可谓是苗族人代代相传的史诗,也是人类学研究中难得的重要资料。

  刺绣、蜡染在少数民族中并不少见,但贵州更将这种民间技艺发扬光大,不仅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工艺,就连不同的民族分支,在工艺上也有差别。织金蜡染被誉为“指尖上的芭蕾”,精细的工艺让人叹为观止;水族马尾绣以独特的用材制造出凹凸不平的立体效果,呈现更为独特的刺绣风格。无论是刺绣还是蜡染,在少数民族群体中都是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那些纹样和技法,不仅凝结了人们的情感与智慧,也承载着这些民族的传说、历史和信仰。

  相较于有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加多样。除了通过对苗族古歌等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大量田野调查、民间采集和影像记录等抢救性保护外,针对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手工技艺,贵州则采取了更多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立法保护等方式,让这些瑰宝得以代代相传。

  昨天的记忆不可遗忘,今天又将成为明天的历史,站在当下的我们,不过也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朵浪花。但遗产、文物在人类的保护之下从未失声,用心倾听,我们便能从中看到贵州丰厚的过去与崭新的未来。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