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 读《我见青山》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5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我见青山——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路径与机制》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重要节点,李宏伟教授团队撰写的《我见青山——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路径与机制》一书,以深厚的理论积淀与鲜活的实践案例,系统解构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在逻辑,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南。作为一部贯通学术研究与政策建议的力作,该书不仅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更为破解“两山”转化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

理论上构建多维分析框架。全书以“理论—机制—路径—实践”为逻辑主线,构建了跨经济学、管理学、可持续生态学等多学科分析框架。该书以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为切入点,揭示生态产品的公共属性与市场失灵的矛盾,提出通过制度设计推动生态价值显性化的解决方案;从管理学维度把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池塘理论应用于生态治理,如浙江安吉“两山合作社”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验证了“自我组织+制度设计”对公共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性;从可持续生态学视角运用“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均衡标准,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深度对接,赋予其全球视野下的实践意义。这种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不仅在“两山”理念学术研究上实现了创新,还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深层互动规律。

实践上推动“盆景”到“风景”的中国方案。书中精选十余个典型案例,构建起中国“两山”实践的全景图谱。贵阳南明河的“地下治水、地上造园”模式,将再生水厂隐于地下,在地面建成生态公园,实现水质净化与土地增值的双重效益,其经验已在全国22个省份推广;江西婺源篁岭古村通过“整村搬迁+产权置换+股份制运营”,将凋敝村落转化为“晒秋人家”文旅IP,村民年收入增长5倍,印证了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价值转化的协同可能;福建周宁“森林四库”实践,将山林转化为“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带动近万人就业,人均增收超万元,展现了生态产业化的创新活力。这些案例既包含城市尺度治理的宏观叙事,也涵盖了乡村微观转型的生动实践,勾勒出了一幅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践图景。

机制上破解“两山”转化难题。针对生态产品“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的实践堵点,书中提炼出八大转化路径,既有从“高水平保护修复”的基础工程,到“生态资源确权与整合”的产权破局;又有从“数字技术赋能”的科技驱动,到“系统集成促进制度整合”的机制创新。贵州铜仁“生态账户”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护林、垃圾分类等行为量化为可兑换的生态积分,破解生态补偿标准模糊的难题;山东日照EOD项目统筹水库治理与光伏开发,形成“生态治理—产业发展—收益反哺”的可持续闭环。这些路径既体现了地域分异性,如海洋生态产品与森林生态产品的差异化转化;又凸显了可复制性,如生态银行模式在多地实践中的应用,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操作的制度工具。

学术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该书的学术贡献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在理论创新上,提出“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链条,构建了区别于西方生态经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其二,在实践价值上,八大路径覆盖城市、乡村、流域等多元场景,为不同资源禀赋地区提供了差异化选择;其三,在方法论意义上,通过“理论建构—案例验证—机制优化”的研究范式,实现了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的有机融合。书中对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的反思、对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治理的探讨,以及对复合型人才培育路径的构想,都展现着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前瞻视野。

叙述上生动阐释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书中用一幅幅实践图景作了生动展示。从浙江余村的生态觉醒到贵州铜仁的制度创新,从福建周宁的产业转型到山东日照的循环经济,一个个鲜活案例印证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与相辅相成。这部著作不仅是对“两山”理念二十载实践的全面刻画,更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生态文明维度的理论支撑。随着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日趋完善、数字技术深度赋能治理效能不断跃升、市场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我们相信,这片热土上的绿水青山,将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这或许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人们既在守护自然中创造财富,又在绿色发展中共享未来。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贵州新发展理念示范与多党合作高端智库研究员 张波)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