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说话 以优异作答——贵州代表团开放日侧记本报记者 邹晨莹
3月6日,阳光正好。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日活动,对于全国人大代表、贵安新区高峰镇麻郎村党支部书记刘桥英而言,期待已久。
14时,她手里攥着准备多时的发言稿前往会场,脸上有着几分万事俱备、只待客来的恬适。
15时,80余家中外媒体的160余名记者,将热切的目光和手中的镜头,向贵州聚焦。凭借着早早到场抢占的有利位置,记者们通过网络全程直播,第一时间“速递”现场图文实况。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说说几句掏心窝的话,说说我们寨子里的人过上好日子的话。”刘桥英朗声说道。
字是一个个念出来的,事也是一件件做出来的,有人评价,这是贵州代表团开放日的“气质”。
这种气质引得很多记者连续多年前来。谈及原因,“来贵州代表团有很多新闻可写”,这是无冕之王的激情点赞。年复一年,透过小小的会场,他们用心记录观察,跟随着贵州的步伐,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不同关切,挖掘新闻富矿。
他们总是纳闷,全面深化改革的贵州,领导干部如何亲历亲为?然后,总能聆听“领导干部成为改革的行家里手”的经验。
他们总是好奇,偏居西南一隅的贵州,为什么“发展大数据产业”?然后,总能感受着“多彩贵州彩云飞”的精彩。
他们总是疑惑,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贵州,如何办好大教育?然后,总能收获着“山区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还能得到优质教育”的感动。
代表的言语间,皆是贵州之优:经济总量惊鸿一跃,脱贫攻坚首战告捷,旅游开发呈“井喷”之势,黔货出山趋“泉涌”之向。五年间,贵州将激情实干满弦,让老百姓有攥在手心的获得感。
回答的措辞中,满是贵州之异:三大试验区里的先行先试,500米口径“中国天眼”的惊艳世人,565米世界第一高桥的科技创新,五年间,贵州将拼搏之矢引发,让干部群众有挺直腰板的自豪感。
经济发展的势头持续向好,社会和谐稳定的势头持续向好,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持续向好,五年来,贵州人守住两条底线,清除绿色发展的种种淤塞,跨越同步小康的沟沟壑壑,让一切“不可思议”成为鲜活的事实。
新闻纸上一言一语勾勒,电视屏中一词一句渲染,网络媒体一点一滴研磨,将苦干实干的贵州画卷渐次宕开,让后发赶超的贵州故事饱满馥郁。
开放日里看贵州,从一句“我在贵州等你”风行天下,到一曲“留天下贵客”深入人心,不仅在于“高山青、绿水长,云滔滔、雾茫茫,酿了茅台,酿茶香“的热情推介,而且依靠“百闻不如一见,百问不如一看”的诚挚邀请。
一切为人民打算,共同为小康实干。脱贫攻坚的使命在呼唤,同步小康的目标在激励,人民群众的期待在鞭策,贵州用实干说话,以优异作答,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