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代表:巩固脱贫成果 推动乡村振兴
李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
贵州曾经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贵州的脱贫攻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央各部位、东部各省市等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倾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经过多年艰苦卓绝地奋斗,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多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易地搬迁任务全面完成。建档立卡农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803元,增加到2020年的9960元,年均增幅28.9%,现在成了全国脱贫人数最多、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的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强调“在乡村振兴上要开新局”,要求我们“加强动态监测帮扶,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了更高的目标。这次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要求“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提出“2021年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脱贫地区发展”。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作为扶贫部门,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坚决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好,把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奋力在乡村振兴中开新局,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进。
我们将重点围绕巩固成果、乡村振兴两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
在巩固成果方面,我们将按照“4321”抓落实:
一是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立足实际,连续优化、调整现有帮扶政策,不断健全防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完善贵州扶贫员系统,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二是坚决守住“三保障”成果,统筹行业部门认真落实“3+1”保障责任,继续跟踪、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情况,不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监督,确保发挥长期效益。
三是重点做好“两业”帮扶。继续对脱贫地区做好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继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加强就业援助,针对性强化技能培训,全力促进脱贫劳动力充分稳定就业。
四是密切关注一类群体,即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这类人群的动态监测,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分层分类实施帮扶。
乡村振兴方面,我们有四点认识和思考:
一是分类推进。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基础上,同步考虑一批省级重点帮扶县进行集中支持,初步考虑将全省各县划分为先行示范县、重点推进县、基础夯实县三种类型,分别理清发展优势、短板弱项、工作方向。
二是试点示范。在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择一部分自然村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多样化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示范点,循序渐进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三是重点突破。坚持从解决反映群众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将抓好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处理作为突破口。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同时积极稳定就业、持续壮大产业,循序渐进,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是健全机制,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健全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制度,继续强化考核评估。
在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方面,我们将根据国家最新调整结对关系,不断完善帮扶机制,把握机遇继续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优化协作方式,深化“4+”合作模式,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打造更多共建产业园区,推进帮扶地产业向我省实现梯度转移。进一步加强劳务协作,积极对接帮扶地落实稳岗政策,继续做好劳务输出组织和服务,确保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继续开展干部双向挂职交流,争取帮扶地专业技术人才的更大支持。进一步强化消费协作,针对性的组织生产,加强农特优产品生产管理,推动更大规模的黔货出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 邓钺洁 江婷婷 图/ 杜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