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必光代表:推动医疗人才“造血”,强化县级医疗“筋骨”
“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的一年工作,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获得了疫情战役的胜利,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切身感受到了贵州翻天覆地的变化。报告描绘了宏伟蓝图,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病医院院长庹必光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时说道。
庹必光结合医疗卫生、教育工作进行发言。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医疗教育政协委员的联议会,体现了总书记对医疗教育事业的关心。广大医务人员不负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务人员的大爱无私。近年来贵州在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黄金十年”,但是医疗卫生这一块的基础建设还比较弱。2016年,国家公布了县级医院的建设标准,但是贵州省半数以上的县级医院都达不到这个标准,“大病不出县”实现起来比较难。目前存在县级医院服务能力、临床诊断水平较低,医疗人才建设较弱,高层次人才很欠缺等问题。另外,贵州的医保政策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省内还在执行2003年的医保政策,面对现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省内医保政策已经相对滞后,“大病不出省”难以实现。
为此,庹必光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贵州省内医疗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博士点、硕士点的建设,进一步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医疗人才,夯实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县级医院的学科建设,希望推动东部发达地区医院组团式对我们省县级医院进行帮扶建设;建议推动改善医保政策,加大医疗服务项目的调整力度,进一步解决各地区医疗保障不平衡的问题。(人大论坛北京报道组 伊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