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余维祥代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促进教育公平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7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通过制定特岗教师等政策,已逐步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目前中心小学的师生比例满足教育部规定的1:23。”“随着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打工子女可随父母就近入读等政策的大力实施,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数量逐步降低,特别是2019年的数据降到了2015年的一半”……

 

  这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师范学院副院长余维祥连续五年对黔东南州镇远县调研考察和数据分析的结论。他认为,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乡村教育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优质教育资源下沉,让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

  在余维祥看来,贵州乡村教育发展的成绩固然喜人,但差距缩小并不代表差距消失,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仍是值得关注重要的议题。

  余维祥长期关注高校扩招与教育公平问题。他说,就总量而言,从表面上看,大学扩招入学名额更多,农村学生的机会也更多,但事实上,大部分的农村学生进入了专科院校,本科率依然有待提升,从贵州某专科院校2019年招生情况来看,新生1252名,来自城镇的学生162名,占比为12.94%。其中来自贵阳的学生仅为31名,占新生总数的2.48%,而乡村学生占比达到了87.06%。

 

  “在高等教育的金字塔中,新增的农村学生主要分布在中下层, 即非重点的地方普通院校和专科层次的院校。”据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公开资料显示,来自农村的生源比例90年代中期以后大幅滑落,现在考上北大的农村学子只占一成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余维祥认为,这很大程度源于城市化进程中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带来的教育资源失衡。城市学校在教育条件、师资配比、教学理念方面具有优势,在音乐、舞蹈等素质教育开展上也走在前列,这和目前只能满足基本教学任务的乡村学校形成鲜明对比。

  “城乡学生学习标准和要求的差距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余维祥告诉记者,在义务制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很多乡村学校不论学生是否达到该学龄段的教学要求,都被整体推着向前。学校制定的教学标准过低,学生对自我的要求比较放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到毕业证。特别是进入中职、高职后,这种不良习惯造成毕业生进入社会,企业、用人单位需再培训再教育,导致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

  今年,余维祥针对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提出相应的建议。他认为,通过实施乡村特色教育,能够让城乡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成为可能。

 

  “乡村教育在自然教育方面具有优势。”从顶层设计改变乡村教育毫无乡土特色的现状,加大对自然学科的知识学习和考核,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让更多的乡村孩子享受高质量的、特色的教育。

  余维祥建议,加大对教师的人文培训力度,培养知识水平过硬、人文修养优良的教师队伍,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积极完善城乡之间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修改少数民族学生加分条件,建议加分政策在县及县以下学生才享有。这样既考虑了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的不公平因素,也照顾到了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对共同享有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各族学生也体现了公平性。

  “建议严进宽出的教育思路应改变为宽进严出。”让孩子接受教育机会增加,把改变的过程放在学校,允许暂时不达标的学生留级,也支持优异的学生跳级,而不是全员都一个节奏的齐步走。余维祥说,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特质的个体,而不是标准产品,因材施教才能人人成才。(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