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全国人大代表孟平红:惟“农”是务!我把履职“作业”写在土地上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8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从研究蔬菜‘万元田’再到研究蔬菜产业‘321’高效种植模式,让农民种菜年亩产值分别达到3万元、2万元、1万元……”在3月5号下午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贵州代表团会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孟平红围绕今年她向大会提交的《关于支持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进行发言,而这也是孟平红履职四年一直追踪的问题,“我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就是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还有我们农业科技如何进行科技创新。”

 

  这份2000多字的建议,是今年孟平红向大会提交的10份建议之一。履职的四年间她共向大会提交了30余份建议。几乎都得到了相应回复,有的建议还得到了解决和落实,孟平红说,这无疑增强了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建言献策的信心。“最典型的就是我第一年提的第一个建议,是关于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的呼吁。因为我下乡调研时就发现基层农技人员他们的晋升职称比我们更难,因为他们得到的科技项目少,文章成果也很少。但是他们又是农业推广的毛细血管,人数众多。所以我就想要为他们发声。当时,还在两会期间就得到了人社部的回复,闭会以后又得到农业农村部的回复,相关部委都很重视这个问题,都相应的做了一些政策上的倾斜。现在我们基层农技人员评职称比以前相对容易了,我觉得很欣慰很高兴。”

 

  从第一年履职提交的3份建议到今年提交的10份建议,孟平红关注的领域不断拓宽。而如何在山地和丘陵占比94.6%的贵州山旮旯里种出更高效的蔬菜,是孟平红33年的科研生涯一直探索的重点。直到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孟平红还在对自己的建议进行走访调研和完善。“调研的时候我问农民,问基地的合作社,种植大户,我说你们主要想给你们反映哪些问题?希望国家支持哪些方面?大家首先提的就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希望跟多修一点冷库,因为冷库不够,限制他们生产的规模,不敢做大,做大了卖不出去。”

 

  在向大会提交的建议中,孟平红提到,要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用于农业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我们耕地的面积很少,土地资源匮乏,这对我们农业现代化、农业规模化、农业机械化很大的制约。尤其是我们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不配套,已经成为制约我们贵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比如说水就很难配套。所以我建议的重点就是呼吁国家对我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倾斜支持。”

 

  除了基础设施的瓶颈,科研人才的匮乏也制约着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在调研中,孟平红发现,科研人才流失不在少数。这其中有待遇的因素、有希望到更高平台发展的考虑等等。在工作中,孟平红习惯听听扎根在一线的科研人员的诉求。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综合实验研究中心主任石乐娟说,孟平红关于建强科研平台,留住科研人才的想法和她不谋而合:“搞科研必须要有很强的平台建设,科研设备、基地建设都是关键因素,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长期固定的国家的支持。我们对一个科研人员的评价,就是科研成果,那么你科研成果怎么得来,那么必须就得有一个平台。”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21年要重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孟平红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人才。“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需要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我认为应该在政策、项目、平台、资金、学科建设等方面,对我们西部欠发达地区给予重点支持。建议人社部实施西部农业科技创新特岗人才计划,对从事农业科研的高级人才,从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待,重视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激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记者: 张勤月 王楚含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