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新时代“中国之治”代表作
2019年12月23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完整版民法典草案终于亮相。从总则编到各分编,共1260条,社会对草案的关注、讨论达到空前热烈的程度。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历时五年的扎实推进下,民法典草案即将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在这一鸿篇巨著出台的前夕,让我们抚卷深思,再理解民法典编纂的深刻意义,感受“中国之治”的伟大成就。
民法典的编纂反映时代的进步、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之治”的代表作。 马克思曾说,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应该是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民法典上涉国家制度,下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深根植社会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可以说,社会发展的“土壤”决定了将有怎样的民法典诞生。 20世纪80年代,法律界围绕先制定民事单行法还是民法典这一问题产生争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正处于改革中,制定完整的民法典恐怕还有困难,条件不成熟。恐怕需要采取“零售”的方法,根据实际需要,成熟一个制定一个。这一论断,鲜明指出了民法典编纂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此次民法典编纂得以顺利推进,不仅在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立法机关高超的立法水平——采取以民事单行法为基础、“两步走”的编纂方式,切实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国情和实际、以问题为导向的理念和原则,作出科学合理的修改,更在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改革开放成果丰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为民法典的编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契合我国法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民法典草案提供了化解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中国方案”,是法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切呼唤、“中国之治”的代表作。
民法典编纂不是单行法的简单集合,而是先进制度和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化学融合”,是“中国之治”的深刻诠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指出社会矛盾的变化,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各领域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物权编草案吸收“三权分置”制度改革成果,到增加人格权编草案,再到继承编草案增加遗产管理人制度……民法典草案在总结现行立法和司法经验的基础上,对许多与时俱进的制度进行完善。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大幅变动,但民法典草案实际包含每一部单行法从具体规定到制度、从理念到原则的更新: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对人工智能等新事物新问题作出回应,不断增强民事法律规范的系统性……这些,都是新时代最典型的标签。
通过先进制度和现代化理念的“化学融合”,民法典草案充分吸收改革开放成果,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回应新时代新要求作出实质性、系统性更新,是对“中国之治”的深刻诠释。
民法典的编纂过程是一场全民参与立法、全民普法活动,凝聚社会共识,是“中国之治”的生动实践。 民法典编纂“第一步”启动以来,民法总则和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共经10次常委会会议审议。每次审议,都及时将相关草案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在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四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数次征询民意……据统计,2018年8月初次审议以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共7次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收到意见建议80多万条;民法总则草案3次上网公开征求意见,总计有15264位热心网友对民法总则草案提出了69386条意见。 民意是立法最好的推动力量。随着群众、专家意见得到广泛吸收,民法典草案的修改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念。老百姓从不关注到关注,从不了解到发表意见,有的甚至成为了“专家”,他们不仅进一步了解了现行法律规定,还在共同讨论交流中就某些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将直接促进法律的落实。 民法典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当之无愧被称为“人民群众的法典”。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成为常态,民法典编纂就成了一次全民普法、全民参与立法的活动,成为全过程民主的生动实践,法律也将被落实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自觉行动,这无疑是“中国之治”的生动实践。可以预见,这部体现时代特征、回应社会关切、表达百姓心声的新时代“中国之治”代表作,将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给人们带来更安居乐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