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姝代表:筑牢根基、内外焕新 答好老旧小区改造民生卷
网友:您好,我是贵阳市某老旧小区的居民,我们的小区外立面改造以后看起来很美丽,但是内部的管道老化、电梯加装等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老旧小区改造不仅需要看着焕然一新,更需要住着安逸舒服。您认为怎样才能让改造既顾“面子”更重“里子”?
全国人大代表、贵阳市南明区中曹司街道党工委书记 袁姝:
这位网友反映的情况确实戳中了当前老旧小区改造的痛点。我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居民既期待楼体翻新这类看得见的变化,更迫切希望解决水管漏水、电梯缺失、停车混乱这些影响日常生活的“里子”问题。当前主要存在三大矛盾:改造资金缺口大、居民意见协调难、后期管理经常断档。
全国人大代表袁姝
我认为,首先要让社会资本“进得来、留得住”。建议推广“改造+运营”捆绑招标模式,比如允许企业对充电桩、快递柜等设施享有10年以上特许经营权。同时政府可以设立保险基金,对企业因居民协商失败造成的损失补偿30%-50%,这样既能降低企业风险,又能保障改造质量。
其次必须让居民真正当家作主。可以尝试“阶梯式分摊法”,比如加装电梯时,三楼以上住户按楼层递增分摊费用,这样高低层居民都更容易接受。建议每个改造项目都要定期开居民大会,重要事项必须线上投票,把选择权交给群众。
更重要的是守住民生底线。建议明确两条硬规矩:公共设施改造必须业主大会三分之二同意,特殊困难群体必须享受“改造保护”。还要把管网更新、无障碍设施等“里子工程”纳入全国统一考核标准,杜绝那些只刷墙不换管的表面文章。
最近国家提出2025年前要完成所有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构建政府、市场、群众“三股绳拧成一股劲”的机制。具体建议:一是尽快出台社会资本参与办法,把产权归属、退出机制这些企业最担心的问题说清楚;二是改造资金拨付要和群众满意度挂钩,倒逼基层干部多听百姓声音;三是建立全国联网的改造数据库,每笔钱花在哪里都要晒在阳光下。
老旧小区改造就像给城市做体检,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只有把政府规划和百姓需求精准对接,让看得见的“面子”和看不见的“里子”都经得起时间考验,才能真正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