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郑培坤代表:乡村振兴根本在党、关键在人、出路在产业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6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报告中对乡村振兴作出了科学安排、全面部署,作为一名基层代表,我体会到:乡村振兴,根本在党、关键在人、出路在产业。”3月6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坤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郑培坤所在的塔山村从曾经的“空壳村”蝶变为如今的“亿元村”,正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写照。在审议发言中,他结合塔山村实际,围绕乡村产业的发展分享了三方面的经验体会。

“乡村产业的发展,‘抱团’是关键”——

郑培坤介绍,2005年,他大学本科毕业后,初期在武汉一家外企工作,年薪近百万元。“但一个人富不算富,带动全体村民一起富才是真的富,怀着家乡情结,想着为家乡做点事。”带着这样的想法,2012年郑培坤回乡创业,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他从一名返乡创业的“猪倌”,从一名返乡创业的“猪倌”逐步成长为今天的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及农村致富带头人。

“我体会到,只有通过抱团发展、利益联结的方式,让群众参与发展、支持发展,才能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才能更好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此,在创业的过程中,郑培坤积极推行党组织联经济组织、经济组织联特色产业、特色产业联家庭经济、家庭经济联保险金融,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和农户增收的“四联双增”模式,采取“联合党委+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共同组建了贵州思府牧业有限公司和岑巩县塔山犇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抱团发展生猪和肉牛产业,实现了各村发展互惠共赢。

目前,大有镇12个村(社区)合作社全部入股塔山村黑毛猪、小黄牛养殖产业。2个公司现有资产5200余万元,累计兑现分红1181万元,带动9个村集体经济累计分红均超过70万元,带动130名村民实现就近创业就业,塔山村农业产值达7000万元。

“乡村产业的发展,‘能人’是抓手”——

作为一名返乡创业12年的“专业猪倌”,郑培坤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塔山村能够实现从贫到富的精彩蝶变,离不开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爱农村的“能人队伍”。

“一直以来,我们村始终高度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建立本村在外能人、创业人士、高校毕业生等人才名录,制定塔山村村集体经济奖励机制,规定每年由村级经营主体法人拿出1%的股份奖励优秀返乡人才。”郑培坤说,现在,村里已经聘任2名本村优秀大学生作为职业经理人,有52名能人带头发展产业,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更多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同时,村里还格外重视村民的技能培训,成立塔山村职业农民培训中心,累计将366名传统农民培养成了产业骨干,人人成了土专家、个个都是技术员,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乡村产业的发展,党建是根本”——

2016年,郑培坤当选为塔山村支部副书记的,到2021年11月又当选了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从脱贫攻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到如今乡村振兴带领群众建设和美乡村的过程,郑培坤体会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何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带领更多群众走上致富道路,关键还是要靠党建引领。

“联合党委的成立,把支部建在了养猪场、养牛场等产业链上。”郑培坤说,特别是徐麟书记亲自推动的基层基础“强双基”工作,在基层落地效果好。现在村干部不用整天填表格,而是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来抓产业谋发展。

“现在党委政府对我们村干部更加关心了、保障也更加有力了。工资待遇有了大幅提升,特别优秀的都晋升入编,当了副科级干部。我们现在干事创业更有盼头、更有激情了。”郑培坤说。(撰稿: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 伊航)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