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同期声 | 杨昌芹代表:用小竹编开启乡村振兴的“幸福模式”
“今天,作为一名连任的全国人大代表,内心非常激动,有很多话想说。”3月5日下午,贵州代表团举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回首五年,履职再出发,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昌芹在发言时尤为动情。
“过去的五年里,作为乡村振兴的亲历者,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们赤水的变化。”杨昌芹履职以来最深的感受,首先是生态的变化。
“赤水现有132万亩丰产竹林,作为全国十大竹乡之一,清澈见底的赤水河两岸都是翠绿、都是竹子。”赤水河在赤水市流经范围广,对赤水市的生态影响大,在全国人大指导下,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共同为赤水河立法,保护了赤水河生态,河水常年保持在二类水以上,杨昌芹也参加了有关立法调研,见证了赤水河的前后变化。
良好的生态,翠绿的竹子,奠定了产业发展的根基。杨昌芹说,当地老百姓家家户户种竹、用竹、卖竹,满山遍野的竹子已成为大家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竹林培育、竹笋加工、竹浆造纸、竹工艺品打造、竹生态旅游开发等产业链越做越好,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2022年,赤水市还卖出了第一张竹林“碳票”,成为“中国竹都”培育试点。
“过去五年,我们赤水市的农村变化最大,是我成长最快的五年,也是我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农村基层一线实践的五年。”五年来,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和产业带头人,杨昌芹的成长也成为农村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用竹编技艺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就业、解决群众所需所想,是杨昌芹作为人大代表不变的初衷。经过不懈努力,如今杨昌芹建立了一支100余人的竹编队伍,利益联结民族村的177户脱贫户570人,间接带动上下游近万人从事竹编相关产业,特别是带动100多位妇女,实现了从“留守妇女”到“上班族”的转身,每个月不仅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既能照顾家里和孩子,收入也提高了,好日子就有了盼头。”杨昌芹欣慰地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自己的基地工作,月收入平均能达到5000元左右,手艺精湛的收入甚至更多,越来越多的人开上了小车、住上了新房。五年来,公司产值也增长了5至6倍,拥有34项注册商标、12项发明专利、国家条码等。
“我们从年收益300余万元的小微企业成长为年产值2000余万元的规模企业,我们的竹编产品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并销往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谈到公司的发展成绩,杨昌芹倍感自豪。
“通过人大代表这个职务,能把更多基层老百姓的声音传递给党和国家。在赤水市,我提出的建议一项项落地落实,我感觉人大代表作用越来越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益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五年中,杨昌芹认真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使命,通过出席各次全国人代会、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等,从农村实际出发,提出加大竹编产业发展的建议,得到各方重视和落实,竹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竹编技艺也得到了更有力的传承,竹农收入也提高了很多,竹编也在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展现了更大的作为。
五年前,杨昌芹曾带着竹编水杯走上“代表通道”,讲述了脱贫攻坚的精彩故事。去年,曾有媒体记者采访时问她,为什么走通道的都是基层代表?在五年履职经历过后,站在新的起点上,她有了更深的感悟,在她看来:“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我们老百姓的心声、思想能够直接从最基层传到最顶端。”
“正因为有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才有了凝聚一言一策的决心,才有了一点一滴的推动,才汇聚出我们中国14亿人民强大的力量!”杨昌芹说。(文图: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 伊航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