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代会召开在即,人大代表们都在忙什么?
杨金龙:把“工匠精神”融入代表履职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把准备提交全国人代会的建议又修改了多次。这份建议是关于规范技工院校学生学历认定的。
杨金龙(左二)
去年,学生们向作为班主任的杨金龙反映了一个问题:技工院校毕业证书仅可在人社系统的全国技工院校毕业证查询系统中查询,未录入教育系统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使得很多优秀技工院校学生只能作为高中生应征入伍,不能享受相关待遇,错失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得知这一情况后,杨金龙向学校反馈,发现不少学生都遇到了同样问题,“这事涉及技工院校的学历认定,也是困扰全国技工院校发展的问题。”杨金龙仔细调研后,建议以征兵工作为试点,普及推广人社系统学历查询结果,落实高级工等毕业生的学历认定工作;试点成熟后,可在其他人才选拔工作中逐步推开,营造公平公正、多元包容的教育、就业环境。
“近年来,技工院校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水平逐渐得到社会认可,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5年,杨金龙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一举拿下汽车喷漆项目的金牌,实现了该项大赛中国金牌“零”的突破。回国后,他获得了浙江省“0001”号特级技师证书。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杨金龙重点围绕技能人才培养和一线技工工作环境进行深入调研,把“工匠精神”践行到了代表履职上。
职业院校、车间、修理厂、汽车4S店,都是杨金龙常去的调研地点。在调研中,每当受到启发,他总会在手机里记一条备忘录,或是给自己发一条消息,稍后再系统梳理。“完善技能评价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的氛围,这是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这几年,各地出台了不少技能人才激励计划,但高级技工人才还存在结构性缺口。”这让他感受到一种责任。
2020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杨金龙提出了设立“全国工匠日”的建议。“工匠精神,意味着劳动者对工作秉持的职业操守、精品意识和卓越追求。当前我国技能人才缺口总量约2000多万,设立‘工匠日’,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带动中国制造业走向中高端,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让杨金龙欣喜的是,这一建议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并纳入解决计划。
陈飘:履职勤思考 为“农”多发声
2月17日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村里的“年”味依然浓郁。喜庆的氛围里,全国人大代表、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母爸村党总支书记陈飘一早便在家里整理他为今年全国两会准备的建议草稿。
“有些地方还得再细化,有些细节还得再推敲。”陈飘认真地说。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起,他就深知,自己提交的每一条建议都凝聚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承诺。
2020年,陈飘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多场调研、座谈等活动,更深入基层农家,了解大家的想法与需求。
来自农村,为农村发声,陈飘的履职路上“农”字当头,他持续关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他提出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业种植保险、基层医疗智能化以及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后,扶贫部门和干部工作职能转变等建议都得到了相关部委的回应。
“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新形势下,乡村振兴工作这样的‘农家事’也离不开创新思维。”多年来,无论是在日常工作中,还是在人大代表履职中,陈飘总是不断思考,如何带领乡亲们闯出新路子、如何在代表履职工作中提出新建议。
2020年,母爸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陵水黎族自治县及英州镇党委政府积极落实我省《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将村中道路维护、村庄绿化等项目下放至村集体企业,帮助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陈飘和村干部们还积极引进外来企业和专家,在其帮助下,村集体种植50亩圣女果。作为村里的“拳头”产业,芒果销售也较2019年有所增长。积极响应我省“十四五”规划,母爸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五年规划”,如火如荼的自贸港建设势头下,小村庄结合发展实际,敢闯敢试做出了自己的“大”规划。
谈及2021年全国两会,陈飘说自己要带着更具针对性的建议上会。他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通过在省外学习以及和各地村民、村干部交流,今年他计划围绕农村土地资源“变”资产提出相关建议。“农村有土地等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却创造不了价值,无法变为乡亲们的资产,呼吁村庄成立村集体平台公司,整合村庄资源,将土地评估作价,把土地资源变为村的资产,便于村庄引进社会资本,共同推动乡村振兴。”陈飘介绍,除了这一建议,他还计划就大三亚交通规划建设等提出建议,期盼进一步推动三亚周边乡村旅游发展。
“母爸村目前只有一家农家乐,2021年,我们要在巩固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依托三亚的游客资源,进一步做好农旅结合,按着这个路子不断努力。”陈飘说,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关键之年,今年两会结束后,他要把两会精神及时传达给村里乡亲,宣传好中央的政策方针,他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在自贸港建设的热潮下,广阔农村大有前景、大有作为。
黄美媚代表:谋民生之利、解群众之忧
全国人代会还有十几天就要召开了,全国人大代表、道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职工黄美媚已做好参会准备。她说:“我已经排好了日程,春节后将继续走访基层和部门,好好完善今年准备提交的有关加强基层治理的建议,确保问题找得准、建议提得实。”
作为来自企业的代表,黄美媚坚持深入基层,把“谋民生之利、解群众之忧”当作自己的职责。
以前黄美媚积极参与人大各项调研视察活动,但还是担心因为接触人群的局限性,找不准百姓的痛点难点堵点。“不过,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去年,我依托由永康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法院联合设立的‘龙山经验’人大代表联络站履职,参与纠纷调解。这里的案件件件关乎群众利益,是代表参与基层治理的好渠道。”黄美媚说。
去年履职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让黄美媚记忆深刻。
“我们去永康江南街道傅店村调解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被执行人胡某家经济实在困难,把计划买猪仔的钱算上也不够执行金额。”黄美媚说,联络站从专项救助金中拨款1万元,几位代表又凑钱送给胡某3只猪仔,村民也纷纷捐款,一起“执行难”案件终于得到圆满解决。“三只小猪”的故事,帮联络站打出了口碑,当地百姓此后遇到纠纷,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请人大代表帮助调解。
“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层,‘龙山经验’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法庭职能前移、各方力量联动,人大代表就是其中一股调解力量。”在履职过程中,黄美媚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本缄默不语的被执行人,在代表的耐心劝解中解开了心结;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依然存在,人大代表助力矛盾调解,让更多纠纷化解在“打官司”之前;成立一年多来,联络站成功化解、促成和解案例164起……
去年12月,“龙山经验”高峰论坛暨省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年会在永康举行,百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把脉“龙山经验”传承发展的最佳路径。黄美媚将会上自己的所感所思记录在笔记本上,准备梳理后写成建议,提交到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以推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浙江经验。“我们正在拍摄以联络站为题材的法治微电影,打算以生动、纪实的影像故事,生动展示‘龙山经验’给基层带来的良好治理效果。”黄美媚说。
刘海玲代表:明白群众想啥,才能知道干啥
天黑透了,刘海玲才顶着风雪进门,双颊被冷风刺得通红。脱下羽绒服,匆匆扒一口饭,便又坐在电脑前开始整理一天的民情记录。“全国两会就要开了,我得抓紧完善一下建议。”刘海玲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黑龙江省富裕县塔哈镇周三村村委会主任。
“1998年我刚嫁到周三村时,村民们主要以种地和养奶牛为业,日子过得很紧巴。”大专毕业的刘海玲有文化、眼界宽,先是借钱办起奶站,解决群众“卖奶难”问题;当选村干部后又投资办起集约型牧场,带动147户奶农进场养殖奶牛。村里4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3万元。
2018年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刘海玲意识到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为不辜负百姓的期待,刘海玲平均一年有2个多月时间都在学习和调研。“不论到哪儿,凡事多问一句、多看一眼,明白群众想啥,才能知道干啥。”3年来,光笔记就写了20多本。
“国家对耕地种植等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逐年增加,但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与农民增收的矛盾却日益凸显。”2020年全国两会,刘海玲带了“退耕还林补助应提高标准、延长期限”等6个建议到北京。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刘海玲说,“我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村屯缺少活力、农民参与主动性不高等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用真心贴近群众,用脚步丈量民情。最近,刘海玲正挨个儿走访周边村屯,听取群众意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刘海玲建议,“黑龙江农村庭院比较宽敞,发展小园经济是个可行思路,院里种些瓜果,既美了乡村,又能增加农户收入。”(记者 郝迎灿)
石丽平:绣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我叫石丽平,来自贵州铜仁松桃,是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我要用传统手工艺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光添彩。”15秒,43个字,石丽平一字一句,说得铿锵有力。今年央视春晚特别节目《向祖国报告》中的这一幕,感动了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
石丽平在牛年央视春晚现场
“我当时憋着一股劲,就是要在全国人民面前,发出来自贵州的强音,展示贵州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精气神。”2月13日,从北京回到家乡松桃的石丽平,打开手机给记者分享春晚场景,仍是激动不已。
石丽平是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传承发扬苗绣手工艺2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绣娘,带富一方群众。继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后,正在公示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石丽平再次荣列其中。
“成就了别人,就是成就最好的自己。”回首这一路,石丽平甚是感慨。从2000年起,石丽平开始收集整理苗绣资料,挖掘保护苗绣技艺。2008年,石丽平成立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在石丽平的带动下,松桃苗绣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进而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指尖力量。2016年以来,石丽平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开设了100个扶贫工坊,实行“一人一工坊”居家就业模式,带动4000多名留守妇女居家就业,帮助3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去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前,石丽平走上“代表通道”,讲述松桃苗绣带动脱贫故事。这次又走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她既激动又紧张。她坚持要强调手工艺而不是工艺,她认为“传统手工艺是有温度的,一个小小的图案,都是智慧的结晶”。
从北京刚回松桃,石丽平就来到苗绣基地
从北京回来,石丽平就来到公司基地,虽然工人已放假,但她在这里才感到充实。近年来,石丽平的苗绣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绣娘,不乏来自周边的重庆、湖南、云南等地,对苗绣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不小。
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在贵州考察时为苗绣点赞,让石丽平激动不已,“总书记说把苗绣发扬光大,传统的也是时尚的,苗绣既是文化,又是产业。我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
“我们要引领这个潮流,让年轻人用起来,苗绣才能活起来。”石丽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使用才是最好的发展,要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应用两条腿走路,用产业反哺非遗、反哺传承。”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松桃苗绣技艺中。“90后、00后都有了,80后和90后成为主力军。”石丽平欣慰地说,更多年轻人的参与才能让苗绣生生不息。石丽平还开通了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账号,建立直播团队,对外推广松桃苗绣。
今年的全国人代会即将召开,石丽平已经酝酿好今年的计划,说起下一步的工作,她信心满怀:“乡村振兴就包括产业振兴、文化振兴。苗绣既绣出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的美好生活,也将绣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在渝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会前集中活动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于2021年3月初在北京召开,为做好出席会议的准备工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2月9日上午,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以召开座谈会、观看视频专题片方式,组织在渝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了会前集中活动。
张轩、杜黎明、沈金强、郑向东、周勇、贺恒扬、周少政等39名重庆团、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团在渝全国人大代表参加活动。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元春等陪同参加活动。
活动中,代表们集中观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情况专题片,听取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并就重庆市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奋力开创重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等进行了互动交流发言,提出了许多针对性意见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轩在主持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位代表要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判断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上来,强化责任担当,依法履职尽责。
张轩强调,各位代表要继续秉承履职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听取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围绕共性、普遍性和广泛关注的问题,扎实做好代表建议“内容高质量”前半篇文章。同时,要利用好会前时间,认真阅读相关材料,精心做好会中发言准备,从政治和全局上思考问题,结合重庆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提出针对性、具体化的高质量意见建议。
张轩要求,各位代表要一如既往珍惜荣誉、作好表率,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始终保持良好的会风会纪,全面展现重庆代表团及代表的良好精气神和履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