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新探索 打造丰满完善的工作链条
李思杰
河南省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主动识变、积极应变、探索求变,布局创新“先手棋”,壮大创新“生命体”,努力打造丰满完善的创新工作链条,形成了活力充盈、运转有序的事业发展新格局。
01
强化系统集成 增效监督传动链
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在法定框架和程序内,着力强化系统和集成创新,盘活监督“武器库”,重构监督“战斗组”,推动监督方式向优转化,监督效能向上提级。
对应机构改革,推出全覆盖矩阵。立体采取听取专项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工作评议等方式,全面加强对新成立部门、重要部门及驻漯重点单位履职情况的监督。实施评询“全垒打”,坚持主题领衔、部门打包,2018年 15个部门、2019年 5个部门、2020年 6个部门,先后接受人大评议询问,今年将对市教育局等部门开展工作评议,系列评议询问一波接着一波,在评绩问效促改中,不断把人大对部门的监督引向深入。打好攻坚“集团战”,注重各尽其责、集团作战,组织市生态环境局等 15个部门开展环保专题询问,组织市住建局等 16个部门进行脱贫攻坚深度督查,多部门配合协作一场连着一场,在厘责支持统筹中,不断把人大对部门的监督塑成体系。抓住短板“反复敲”,坚持重点发力、靶向施治,持续督促市金融办、市人民银行、市银监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等部门强管理优服务,纾困解难释红利一步跟着一步,在督导推进压担中,不断把人大对部门的监督做成精品。
深化目标导向,把控全节点流程。落实新时代人大工作要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总要求,通过节点把控和流程再造狠抓全过程监督,以人大监督高质量助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增强节点刚性,紧扣视察调研、审议表决、跟踪督办、满意度测评等重要节点,制定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常委会决定决议审议意见执行办法等工作制度 12项,人大监督成为全市作风整顿“亮察评改”重要一环,人大测评结果与全市年度考核、市委巡察紧密挂钩,切实增强监督“牙齿”的威慑力、咬合力。延展周期弹性,既严守监督法、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一丝不苟完成规定动作,又根据监督事项难易程度和办理周期,通过“半年评估”“跨年督办”“监督回头看”等方式,适度调整监督周期,确保所监督事项办得成、办得好。锻造整体韧性,牢牢把监督工作的着力点、结合点铆定在全市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中,推动打赢“三大攻坚战”和全市重大战略的实施。
运用综合平台,拓展全时段功能。把握互联网和信息化发展大势,打造和运用好具备代表履职服务、预算监督、备案审查、电子政务等子系统为一体的互联网综合平台,实现了“漯河人大”的网上再造,为全时段、高效能监督提供了现代科技支撑。履职服务一键化,健全完善代表履职“代表信息”“互联互通”“联络平台”“议案建议”“学习培训”“代表风采”履职档案”通知公告”八个功能模块,代表主体作用发挥线上线下双向贯通,履职实践活动与云上数据库无缝对接,一键发布、一键沟通、一键处理成为新风尚。实时监督远程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综合平台搭建了视察对象即时连线、部门卷宗 24小时在线查询、信息自动存储、财政预算实时调阅等 5G应用场景,远程监督、实时监督、动态监督成为新常态。绩效评估智慧化,综合平台多渠道接入财政资金划拨、预算支出结转、部门审计整改、行政执法评议、民生实事办理等应用端口,通过云端计算、口径分析、大数据比对,自动生成可参照可运用的评估结果,智慧梳理、智慧分析、智慧测评成为新趋势。
02
突出务实管用 赋能法治引领链
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回应立法需求,强化立法调研,本着“务实管用、适度超前”的原则,调研一部、深化一部、成熟一部、制定一部,在地方立法进程中,以奋斗姿态跑出了不凡成绩。
立法数量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一。坚持党委领导、人大主导,完善前期调研、群众参与、专家论证、第三方评估等行之有效的立法制度,地方立法举旗定向、蹄疾步稳,实现多方面突破,立法质效明显提升。敞开大门聚合力,立法调研面向全市、对准基层,通过在媒体发布法规征求意见稿,召开部门、行业、企业、居民等不同类型座谈会,认真吸纳群众意见,回应基层关切,使法规广接地气、更顺民意,为地方立法打牢了坚实基础。搭建渠道借外力,建立与省人大法制委、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重要法律问题汇报反馈机制,与市公检法司部门重要立法节点会商机制,与省内外部分地市人大立法学习交流机制,多方向多渠道借力使力,及时纠偏校差,避免了走弯路走岔路。建库设点引智力,注重从高校、党校和律师事务所中发现人才、储备人才,设立地方立法人才库,挂牌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持续在立法人才上引要素强资源,为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立法提供了坚强保障。截至 2020年年底,漯河地方立法达到 8部,成为全省制定实体法最多的设区市之一。
多部法规开创全省同类型第一。在为何立法、为谁立法等重大问题上,提升政治站位、树立鲜明导向,对市委有要求、发展有需要、群众有期盼的立法项目,及时列入立法计划,推进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立法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2017年制定的《沙澧河风景名胜区条例》直接促成市区沙澧河开发带上升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带动滨水观光旅游、休闲健身、体育赛事等产业蒸蒸日上,辐射周边周口、驻马店、平顶山等 10多个地市;2019年制定颁布的《漯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兼容基本文明规范、倡导与鼓励、保障与实施章节条款的条例,为城市文明创建廓清了模糊地带,提供了法治遵循。
领域立法助推环保工作全省争第一。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地方立法全过程,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生态漯河,大力出台环保领域地方法规,在颁布实施三部环保法规基础上,今年还将制定出台《漯河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漯河市黑臭水体污染防治条例》两部法规,环保地方法规将达到 5部,占总数的 50%。这些法规,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源头治理,全面涵盖土壤、大气、水体污染防治,致力呵护漯河蓝天碧水,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
03
注重培育引导 延伸基层治理链
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和“两个机关”作用,深耕实践沃土,打通各类梗阻,做到基层治理的短板和弱项在哪里,人大工作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未梢”就延伸到哪里,使人大更为直接有效地参与到基层各项治理中去。
贯通市县乡,同下一盘棋。在支持县乡人大建设上,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贯彻落实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注重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级待遇等“卡脖子”环节入手,解决基层人大力量不足问题。两年来,县区人大机构普遍增设了城建环资工委等内设机构和专门委员会,工作机构和办事人员总数增长20%以上,乡镇人大主席、街道办事处人大工委主任实现专职配备,保障了县乡人大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在工作联动上,实现同频共振、聚力攻坚,三级人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串起监督支持的力量链。2017年以来,市县乡联合就污染防治、脱贫攻坚、道路交通等开展执法检查 20余次,同步就基层组织建设、扫黑除恶、人居环境建设等开展视察调研,仅 2020年,乡级人大就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调研报告近60篇。
密布联络站,结成一张网。全市人大系统牢固树立服务代表意识,持续推进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档升级、规范管理、常态活动,市县分级设站、联网管理,一乡一个市级站,多点布局县级站。目前,全市建成58个市级代表联络站,建成 279个县级代表联络站,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代表进站全覆盖、星级条件全覆盖。遍布城乡的代表联络站如同一个个紧密相连的神经节,架通了收集民意、反馈问题、办好实事的高速网。特别是星级人大代表站活动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普通代表身份开展联系人民群众活动,察民情、听民声、顺民意、聚民智、解民忧,夯实人大工作的群众路线,凝聚为民履职的蓬勃力量,推动了基层代表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创设新载体,串起一条心。发挥专业代表优势创立代表工作室,以更加专业化、个性化、亲民化的平台服务,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来自律师界的胡亚萍代表工作室开办以来,平均每月都要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一百多人次。来自保险业的白荣川代表工作室,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引导保险公司认真做好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全市城镇居民大额补充医疗保险、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等政策性业务,使低收入群体疾病、伤残、死亡等主要人身风险的保障网更加牢固。与检察部门合作,探索在代表联络站设立检务工作站,推动“两站”融合发展,有效解决了联络站处理涉法涉诉问题专业性不强、检察工作向下延伸不够两个突出问题,取得了“1+1>2”的良好成效。截至 2020年年底,全市 13家检务工作站受理咨询举报、群众来访 300人次,帮助解决涉法涉诉问题 42件,化解矛盾纠纷 27件,有效发挥了政策法律“宣传台”、基层群众“服务站”、社会大局“稳定器”的作用,广受群众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