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的“海宁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建设“两个机关”的定位为新时代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提出了要求,也是各级人大、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各级代表联络站则是 “两个机关”建设的重要组成基石。
海宁市于2008年在丁桥镇探索开展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本届以来,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不断实践、不断深化,稳步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室)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为代表与群众打造有序联系互动的平台渠道,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去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联络动态》专题刊登《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建立高质量代表联系群众平台》,对海宁市联络站(室)建设工作给予肯定。
以便民生为先,不断优化联络站布局
海宁市各联络站(室)的布局以方便选民和代表参加活动为原则,强化代表就近就地联系选民群众。一是提升覆盖厚度。继续完善“一站+多室+多点”“线上+线下”阵地体系架构,做深“入站联络图”,实现联络站(室、点)全覆盖,省、市、县、镇四级人大代表均可就地就近参考联络站(室、点)的活动。二是拓展分布广度。结合基层人大工作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海宁市代表联络分站(站)与嘉兴市代表联络总站、镇(街道)联络站之间互联互通。12个网上代表联络站覆盖所有镇(街道),同时积极探索手机的“掌上联络站”。三是增强知晓程度。按照“求实、求效”的要求,推动代表联络站“下楼出院”,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能够就地就近参与到联络站接待活动中来,进一步方便群众联系代表、反映情况。四是提高管理深度。明确联络站站长、副站长、联络员等各方主体责任,细化规范接待流程,健全运行机制,建立经费补助制度,全面推进代表联络站(室)建设提标提档,打造“升级版”,实行场所设施、公开内容、网上履职、队伍建设、台账档案和活动内容“六个”标准化。
以汇民意为基,不断丰富活动方式
海宁市各代表联络站综合运用“门诊+出诊”“面联+网联”“主题接待+无主题接待”“听取意见+报告履职”等多种形式开展联系群众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一是主题接待活动常态化。围绕市委中心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组织代表进联络站(室、点)开展主题接待活动,如:民生实事项目征集、代表主题活动开展专题接待等,进一步为中心工作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二是领导干部代表进站常态化。每年5月领导干部代表进站开展接待、10月进选区走访选民,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去年16名市领导干部代表在5月接待选民月活动中,受理选民意见并批示20件。三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站常态化。从2019年起,有计划地组织“一府一委两院”领导以及政府部门负责人进代表联络站,围绕代表建议办理、重点工作推进等方面听取代表和群众意见建议。四是联系群众常态化。通过接待走访选民月、建立民情信息员队伍、选民微信群,采取走、谈、访、问等多种方式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推动群众意见的落实解决。
以解民忧为根,不断推动意见解决
海宁市人大代表联络站高度重视选民所提意见建议的解决,以选民意见根本解决为最终目的。一是分级办理成规则。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需由各镇、街道办理的,由镇人大主席团、人大街道工委交镇、街道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属于市级机关职权范围的,可以由市人大代表通过“民情直通车”直接反映给相关部门办理,也可以整理成闭会期间代表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代表与选任工委交有关单位、组织办理并负责答复。同时加强对意见建议的督促落实工作,确保意见建议办理到位。二是微信群交办有速度。全市建有10个“民情直通车微信群”,代表在群里反映群众问题,政府部门负责人在群里“办公”,及时回应和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切实提高民生小事处理落实效率。一般建议从代表提出到部门办结都可在半天以内完成。三是“云管理”有数据。依托“海宁人大云”意见建议处理平台,做深民情分析。构建意见建议从收集到处理、跟踪监督的“云管理”模式,建成“民情数据库”,定期形成《海宁人大民情专报》《海宁人大信息(专报)》报市主要领导,为市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执行提供民情风向、民意动向、民生取向。对年度呈现高位运行、数据汇聚集中的大类别项目,列入人大常委会各项监督议题的备选项目,着力推动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