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点赞:我们的意见变成了法规条文
“我们提的建议真能写进法律法规?”
“当然了,我们基层立法联系点就是连接群众和立法机关的‘直通车’,这不,扬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还给我们颁发了《立法建议采纳证书》呢。”
8月初,江苏省扬州市出台电动自行车充电新规,其中,真州镇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出的两条建议被采纳,正式写入《扬州市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规定》,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这着实惊讶了好多人,尤其是参与了立法建议座谈会的群众,更是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这一刻,“法规载满民意”更加具象化。
广布阵地 民声倾听“接地气”
真州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起步较早,自2015年被扬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定为扬州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阵地建设上实现了拓面提质,数量由少到多、布局由点及面、工作由浅入深。尤其是本届镇人大履职以来,坚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彻到基层立法联系点阵地建设各环节,推动基层立法联系工作更加接地气、惠民生。
“以前觉得立法是神秘又遥远的事情,现在我们可以随时发表立法意见,在家门口就能参与立法征询会议。”真州镇梓潼社区的李丹丹深有感触地说。真州镇人大不断探索立法联系点阵地矩阵构建,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设为主阵地的同时,在传统阵地承继上着力优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家站点”等履职平台作用,设置立法信息采集点,让传统代表履职平台成为参与立法联络新载体;在合作阵地运用上注重延伸,借助各类村(社区)群众协商议事平台,如鼓楼社区“板凳课堂”、新村社区“周五聊吧”、东园社区“书记下午茶”等,凝聚立法征询合力;在创新阵地拓展上突出便民,凭借为民服务中心、大型商超、农贸市场等场所人流量大的优势,设立立法意见征集信箱,张贴扬州人大“民意直通车”小程序二维码,从“微信息”中捕捉群众立法需求。
畅通机制 民意直达“冒热气”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立法领域的实践平台,也是群众表达立法诉求的重要载体,建好是基础、用实是关键。”为了有序开展立法意见征集,真州镇人大研究制定了“对象确认→走访征询→集中座谈→整理送达”立法意见征集流程。先对法律法规影响受众进行分析,初步确定征集对象和范围,组织立法信息采集员定向开展调研走访、意见征询;而后,召集立法联系点“智囊团”成员(人大代表、街道议政代表、法律工作者、专家学者等)集中座谈;联系点工作人员综合整理后,将采集到的信息直接送达扬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每次座谈会前我都会提前做好材料收集、专业人员咨询等工作,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准备好立法建议。”全国优秀律师、江苏宗申律师事务所主任、仪征市人大代表尤志明对立法联系点工作充满热情。
“在《扬州市旅游促进条例》意见征询时,‘支持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后续利用工作,开发有重大影响力的特色旅游产品’等14条座谈会现场提出的意见,在条例后续修改中得到吸纳体现,有效鼓舞了群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谈起4年前的这次立法征询,尤志明饶有兴致地回忆道。
据工作人员统计,截至目前,真州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完成《扬州古城保护条例》《扬州市旅游促进条例》《扬州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扬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十多项地方性法规草案的立法征询工作。未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立法实践还将继续上演。
拓展功能 民智激发“有生气”
“开展立法意见征询是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基本功能定位,但我们联系点实际发挥的功能远不止于此。”真州镇人大主席奚蕾表示。实践中,真州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将征询立法意见与普法宣传、监督法规实施等环节结合起来,注重发挥人大代表上下衔接联络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地方发展监督员的作用,搭配职能部门释法、律师队伍普法、法律能人说法等多种形式,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话演绎“法言法语”,在讲好人大故事、开展普法宣传、推动社会治理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目前,扬州市共出台了18部地方性法规,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与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扬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在小区里的垃圾分类定点投放站,我们一般可以看到4种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前不久,一堂鲜活的“普法课”开进了真州镇基层立法联系点,真州镇人大代表、扬州市“百姓名嘴”洪雨欣正有声有色地普及地方性法规知识。在与地方性法规宣传周、普法宣讲进社区活动的融合互促中,类似场景定期呈现。
“如今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已经成为镇域内的‘法治课堂’,让法律法规‘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提升了民众立法参与能力,打好了立法联系工作‘更上一层楼’的基础。”奚蕾自豪地说。(作者: 赵屹利 束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