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大代表+”模式 激发代表履职新活力
近年来,河南省禹州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中心大局,聚集民声民情,聚合代表力量,建机制、搭平台、抓活动、促提升,探索“人大代表+”模式,有效激发人大代表的履职热情,引导各级人大代表立足本职岗位和专业优势,积极履职、主动作为,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
“代表+站点”
筑牢履职尽责“连心桥”
禹州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关于深化完善人大代表联络平台体系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的实施意见》,构建多维度人大代表履职平台,丰富履职内容,提高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示范点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一是推进站点深度融合。立足“接待选民、立法联络、普法宣传”三大任务,促进立法联系点与26个基层代表联络站融合建设,构建“1+5+N”立法工作网络,完成12部法律法规草案的意见征集,提出修改意见66条。二是打造产业代表联络站。按照“把代表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的思路,相继建立钧瓷、“三粉”、闵杏合作社、中医药、新材料5个产业代表联络站,将人大代表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积极发挥代表在行业领域的专业优势,举办“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座谈会”“禹州市青蒿素产业创新发展论坛”“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促经济稳进提质座谈会”等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强化制度建设。确定“两个职责”(代表联络站主要职责、站长职责),规范“六项制度”(代表集中活动、履职登记、学习培训、联系选民、述职评议、建议办理制度),完善“两簿”(代表履职情况、联络站接待选民登记簿)“两卡”(转办意见建议登记卡、服务群众联系卡)为主要内容的代表履职台账档案;探索“1234”工作机制(明确1个进站日期、开辟2个吸纳民意平台、建立“3个联系”制度、规范4步接待选民流程),按照就近方便原则,将人大代表编入联络站,实现接待选民全闭环。落实常委会组成人员常态化深入基层、联系代表工作制度,更好倾听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组织人大代表参加法检两院见证执行、听证等活动160余人次。
“代表+调研”
探寻破解难题“金钥匙”
禹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回选区、访选民,密切联系群众、摸清真实情况,汇集“金点子”,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个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进一步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组织辖区人大代表持续推进“3+1+1”无主庭院共建共治,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全市五分之四以上的无主庭院已基本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升。禇河街道人大工委定期召开“政企座谈会”,与经营主体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点对点答疑,倾听所思所盼,帮助纾困解难,为营造良好的营商安商环境、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代表力量。朱阁镇辖区人大代表先后开展不锈钢特色产业安全环保专题调研、马坟—石河高标准烟田规范化种植集中视察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人大代表依托村级代表联络点开展民事调解、信访化解30余件。神垕镇探索“代表有约”议事机制,由人大代表牵头,召集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网格长和社区书记等人员,每月在人大代表联络站召开一次会议,就基层群众关注关心的社会事务管理、城市建设、环境卫生等事项提出意见建议,2024年共召开13次协商议事会,实地巡查、调研30余次,有效解决镇区公厕不卫生、小摊贩占道经营阻碍交通等问题。同时,扎实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对票决出的13个2024年度全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均成立人大代表监督小组,综合利用定期督办、视察调研等方式助推项目实施,使之成为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代表+示范”
打好双岗建功“组合拳”
禹州市人大常委会为凸显人大代表“生力军”作用,通过“三亮”推进,选树典型、示范带动,激励引导全市18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双岗建功。一是“亮身份”强代表意识。在代表联络站或选区内公示代表联系电话,方便群众联系代表,便捷反映社情民意。例如,方岗镇组织10余名人大代表在铸造园区项目施工现场向征迁对象讲解征地政策、补偿标准和园区整体后续发展,得到群众理解支持,提前完成征迁任务。二是“亮承诺”树示范标杆。公开履职承诺,端正履职态度,依靠组织和群众推动问题解决,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三是“亮业绩”展代表风采。在“人大代表大讲堂”上邀请7位人大代表交流履职经验、分享感悟体会。在《禹州新闻》电视栏目和《禹州通讯》报刊上开设“为人民履职、为禹州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专栏,加强对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一线代表的宣传报道,为主题活动开展营造良好氛围。制定《人大代表履职管理办法》,对代表履职规范量化,引导支持代表从“要我履职”到“我要履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