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发力 推动代表建议办实办好办精——专访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韩宏亮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有代表提出《关于优化城市社区助餐点 让民生工程更入民心的建议》。建议交办后,引起承办单位高度重视,区民政局面对面向建议提出代表作了建议办理计划报告,并征求代表的意见。在区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多措并举全力推动下,区民政局、宜城街道、慈善总会汇聚合力落实代表建议。如今,老年人订餐更便捷,助餐点有专人负责配送,基本实现了宜城街道城市社区助餐点全覆盖。同时,承办单位对低保对象等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每顿6元的助餐补贴,让助餐服务暖胃更暖心。
代表建议承载着民意、蕴含着民智、凝聚着民心。办好代表建议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的重要途径。丹徒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韩宏亮介绍,近年来,丹徒区人大常委会将办实办好办精代表建议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多点发力,不断推动代表建议提到点子上、督到关键处、办到心坎里,努力实现建议内容高质量、办理过程高质量、结果运用高质量。
引领+推动 “手牵手”搭建好建议办理机制
“提出建议,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方式。认真研究办理代表建议,是国家机关的法定职责,是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支持代表依法履职的必然要求。”韩宏亮表示,丹徒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引领+推动”作用,坚持将政治建设引领寓于代表履职能力建设中,推动代表建议从“数量型”向“质效型”转变,推动区政府将代表“金点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金钥匙”,人大“牵手”政府,开启为民解忧的双向奔赴。
韩宏亮讲了这样一个事例:安置小区停车难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2025年 1月,区人大代表在人代会期间提交了一件关于解决某大型安置小区停车问题的建议。区住建局收到交办任务后,立即联系建议提出代表,邀请代表现场勘察,当面沟通思路,区人大常委会相关委办积极协调建投公司和属地街道,与主办部门一道明确职责分工,划定施工蓝图,通过“点对点”沟通,几个部门拿出了解决方案,全小区 800多辆私家车大部分已经签订停车合同,将车辆停到地下车库,大大缓解“停车难”问题。
据了解,丹徒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先后出台《区人大代表履职积分管理办法》《区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评价办法》,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作为代表履职评价的重中之重,从加强代表履职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双提升入手,着力让人大代表从“知情知政”向“献计献策”提升转变,有效促推代表“良言”变政府“良策”;持续推动闭会期间建议交办,把代表在审议发言、调研视察时提出的建议汇总交办,形成建议办理的全链条责任体系。区政府积极健全完善代表建议分办交办会商机制,形成“牵头部门牵动到位、责任单位履职到位、协办单位协作到位”的办理机制,区政府常务会议更是将承办单位办理落实代表建议情况纳入年度部门履职考核范围,努力让每一件代表建议“掷地有声”。
四双+指引 “实打实”提出高质量议案建议
韩宏亮说:人大的作用靠代表、人大的水平看代表、人大的活力在代表,只有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才能保持人大工作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丹徒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关于在区人大代表中开展“双联、双进、双推、双争”活动的实施意见》,用“双联”促沟通,实行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区人大代表、区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制度,采取定期联系和日常联系的方式,广泛听取代表和选民的意见建议;用“双进”访民意,通过组织人大代表进联络工作站、进选区,公布代表基本情况及联系方式,推动人大代表到选区、进网格走访选民,建立“述职 +满意度测评”制度,组织人大代表每年分批向所在选区选民述职,接受选民测评;用“双推”助发声,鼓励人大代表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意见,围绕民生幸福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办出有成效的实事好事,同时要求人大代表每年提出一件以上高质量建议,纳入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建议库,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代表智慧和力量;用“双争”激活力,组织争当优秀代表、争创先进代表小组活动,每年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总结,每两年进行一次评比表彰,并做好宣传工作,进一步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丹徒区人大常委会将如何撰写高质量代表建议纳入代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的重要内容,帮助代表熟悉撰写建议方面有关规定、提出条件和要求。常态化组织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帮助代表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通过“建议指引”促科学,制定《代表建议议案“七不提”指引》,从 7个方面进一步引导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所提议案建议规范、准确、合理、可行。
局长+代表 “面对面”交流建议办理思路
丹徒区人大常委会全面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采用多种措施推动建议办理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代表对办理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韩宏亮表示,丹徒区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健全完善承办单位与代表沟通、区人大常委会与承办单位沟通、主办部门与协办部门之间相互沟通的“三沟通”工作机制,做足做好建议办理前的准备工作,让建议办理“无缝衔接”。推行“三见面”,承办单位负责人与代表在办前沟通、办中协调、办后回访,以提出建议的代表和承办单位负责人面对面的方式,直接对话、互动沟通、增进了解,让承办单位更加深入了解代表提出建议的准确意图,更好地统筹推动建议办理工作;让提出建议的代表及时了解掌握建议办理的具体情况和实施进度,直接感受承办部门工作的成果,实现“真满意”。开展“三询问”,组织召开各条口“代表+局长面对面”座谈会,双方当面交流意见开展询问;举行常委会会议现场询问,代表列席会议询问承办单位负责人,承办单位负责人汇报办理进度;举办五级人大专题询问暨新闻发布会,邀请部分代表现场询问区长、局长建议办理情况,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现场通报。
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一顿热乎饭,是“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韩宏亮说,2024年区人代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出《关于优化城市社区助餐点让民生工程更入民心的建议》。区民政局在承办前约见了该代表,并就建议办理计划当面向代表作了报告。在人大代表及区人大常委会的督办下,区民政局、宜城街道、慈善总会联合发力,老年人订餐更便捷,助餐点有专人负责配送,基本实现了宜城街道城市社区助餐点全覆盖。同时,丹徒区政府对低保对象等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每顿 6元的助餐补贴,让助餐服务暖胃更暖心。据了解,区民政局局长在随后的“代表 +局长·建议办理会”上向代表作建议办理情况答复完毕后,征询代表对办理情况的评价。代表对办理结果给予充分肯定,并现场追加建议,督促有关部门予以备案并跟进。
“要改变建议一张纸、答复一张纸、测评一张纸的传统模式。”韩宏亮说,“丹徒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建议办理全过程,一改以往单纯的‘文来文往’,变为‘人来人往’,让建议办理工作更具‘人味’、更接‘地气’、更聚‘民心’。”
重点+归口 “点对点”监督建议落地有声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韩宏亮表示,对代表建议而言,结果是衡量代表建议办理成效的金标准。近年来,丹徒区人大常委会切实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作为监督的重点,对代表建议分类分级进行“重点督办、归口督办、跟踪督办”,确保建议办理有分量、有质量、有力量。
对涉及群众反映强烈、重点项目投资、重要民生项目的建议由常委会分管领导重点督办、高位推动。在丹徒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五级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活动中,有选民反映丹徒区南部乡镇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消防站,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希望能够在南乡片区建设专职消防救援站,保障南乡片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选民反映的问题被区人大代表以代表建议的方式提出。该建议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重点督办,副区长重点领办,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按轻重缓急分阶段治理消除,通过和消防大队、规划部门开展实地考察,共同研究可行性,积极与区政府沟通,争取财政支持,将在该地设置专职消防队纳入当年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并专题听取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多次征询代表意见。目前进入施工阶段,今年年底将正式投入使用。韩宏亮深有感触地说:代表建议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要把代表建议中的一个个‘金点子’、一条条‘好思路’,转化为一项项惠民生、暖民心的务实举措,离不开实实在在的人大监督。”
丹徒区人大常委会每年筛选出一批“老是提、老难题”的建议作为重点督办建议。据了解,丹徒区某镇多年来因各种原因,河道黑臭,水质较差,住在两岸的居民苦不堪言,此处的环境问题被列为重点督办件。这件“老是提、老难题”的建议被丹徒区人大常委会挂上“红榜”,持续跟踪督办。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河道边坡和岸上的垃圾已被清运一空,河道内水质清澈,补水泵、曝气设备等净化设施正常运转,河道实现活水畅流。据了解,该项综合整治工程总长度为 932米,总投资约 700万元。施工过程中,以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生态修复、滨水空间提升等方面为重点,实现了断面整治、控源截污和水体自净,过去的黑臭水体变成了景观河道。
代表建议来自基层、源于实践,反映的是民意民声,体现的是民愿民盼,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韩宏亮表示,守正创新是持续优化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活力之源,丹徒区人大常委会将不断创造性地开展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持续深化总结建议办理工作规律,推动代表建议实现“内容、办理、结果”全过程高质量。(作者:全媒体记者 常雪丽 通讯员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