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甘肃张掖市甘州区西街街道小寺庙社区:“一领四微”推动社区治理开新局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30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作为国家立法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神经末梢”,基层立法联系点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要求将“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作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的重要内容,对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2023年6月,张掖市甘州区西街街道小寺庙社区被张掖市人大常委会确立为基层立法联系点。

小寺庙社区辖区总面积1.54平方公里,常住居民2554户6292人,有行政企事业单位13个、商业门店576家,社区党委下设网格党支部6个、楼院党小组12个,管理党员218名。

面对社区面积大、人口多、行政事业单位和商业门店多、老人多、流动人口多的实际,如何做好立法联系点工作,并把立法联系与社区治理融合起来?这一课题摆在了社区党委的案头。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其健康运行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最鲜活、最生动的实践。甘州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设与运行工作,提出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大主导、群众参与、依法治理”的基本思路,把基层立法联系工作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结合起来,推动人大代表工作站、基层立法联系、社区依法治理同向共进、向稳向好向前发展。

为切实做好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建强用好这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单元,小寺庙社区党委在全面贯彻市、区两级人大常委会关于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相关要求的基础上,立足立法联系点这一平台和职责,结合人大代表工作站和社区依法治理实际,创新实施“一领四微”基层立法联系工作法,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深度嵌入城市社区治理全过程,不断发挥党的领导、人大主导、依法治理和代表服务优势,绘就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引领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图景。

两年多来,依托立法联系点建设,小寺庙社区探索形成党委引领,建强微阵地、微网络、微宣传、微治理的“一领四微”治理模式,在立法建议征集、代表联系选民、社区基础设施改善、便民服务、矛盾纠纷调解、智慧养老、民主协商、弱势群体关怀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全民共治、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张掖市甘州区人大常委会视察西街街道小寺庙社区治理情况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立法联系和社区治理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立法联系和社区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基层党建水平直接关系立法联系质量和社区治理水平。小寺庙社区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着力强组织、建机制、提能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立法联系优势、社区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党对立法联系和社区治理工作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基层立法联系点真正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立法民意的直通车、联系选民的主阵地、社区治理的推进器,形成大党委领导下的立法联系和社区治理格局。

“张掖市人大常委会把西街街道小寺庙社区确立为基层立法联系点,对我们小寺庙社区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做好立法联系点工作,并依托立法联系点工作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这一课题摆在了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崔燕婷面前。

崔燕婷带领社区工作人员立足立法联系点的职能职责,把征集立法建议与社区普法结合起来、与人大代表接待选民结合起来、与社区依法治理结合起来,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大代表工作站,组建成立由社区大党委牵头,邀请辖区内市区两级人大代表、警官法官检察官、街道各办公室(中心)负责人、物业公司经理、网格员、楼院长、居民代表等19名各方面优秀人才担任社区立法联系信息员,形成“党委领导、代表主导、司法辅助、群众参与”的立法联系模式,为社区立法联系点扎实有序开展工作定向引航。同时,为加强社区治理工作,拓展建议征集范围,把居民对社区服务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民生保障等纳入意见建议征集范围,充分听取群众对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为做好立法联系工作和社区治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为方便居民群众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小寺庙社区在人大代表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场合公开了立法联系信息员个人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并推行一年365天24小时的无缝在线联系模式,形成立体式、全天候的意见建议反馈网络,让群众随时咨询、表达立法意见和社区治理方面的建议。


健全微网格,开通立法联系直通车

为进一步做好立法联系工作,收集到“最接地气”的“金点子”,小寺庙社区党委以300至500户为限,划分6个立法联系微网格,让19名立法联系信息员和10名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下沉网格,带动社区内法律工作者、党员干部、流动人员、志愿者积极参与基层立法意见建议收集工作,形成“1+6+N”的全覆盖立法联系体系,社区居民参与立法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不断拓展。同时,采取日常见面问需求、指尖汇民意、点上征意见等形式,全方位畅通群众表达意见建议渠道。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诉求、街头巷尾家长里短的“牢骚”等“群众语言”,被吸纳为民生工作诉求和立法建议意见,进而转变为“法言法语”,让群众的关心关切在立法过程中真正得到重视。

能不能把群众“金点子”变成代表“好建议”,立法联系信息员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小寺庙社区注重立法联系工作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两大因素,吸收具有专业特长的人大代表、网格党员、行业骨干等作为固定信息采集员,确保立法意见建议的广泛性。同时,对立法建议进行分析研判,使其更精准、更高质量、更具参考性。

立法联系信息员郑诚说:“在社区设立立法联系点是各级人大立法接地气、听民声的有效方式。自小寺庙社区立法联系点设立以来,先后召开《张掖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条例》《甘肃省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张掖市地下水管理条例》等10部条例的征求意见座谈会,结合居民反映的一些意见,提出15条立法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采纳11条。”


强化微宣传,弘扬尊法守法主旋律,推动社区依法治理

结合甘州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的“我向选民讲宪法”活动,小寺庙社区党委充分利用区上职能部门释法、律师队伍普法、法律能人说法等多种形式,致力把立法联系点打造为法治宣传的“前哨站”,精准制定普法计划,策划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宣传活动,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和法律专业人才走进网格楼院、辖区企业和学校,开展“法律知识面对面”“我对立法有话说”“以案普法”等宣传活动46场次,把宪法、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防范电信诈骗法律法规送到群众身边、送进群众心里,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宣传法治、讲好民主故事的重要阵地,推动立法联系点功能由立法建议征集向社区管理、基层治理和为民办事等延伸,以“小切口”着力解决居民停车难、充电难、未成年子女假期看管难等具体民生问题,实现从立法意见征询到依法解决民生问题的良性互动,有效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宪法宣讲活动的开展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设置,小寺庙社区居民法治意识明显增强,信法不信访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矛盾纠纷同比下降40%,社区社会稳定向好。


融入微治理,打造民主议事大平台

为进一步将立法联系点工作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小寺庙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法律人才汇聚的优势,依托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的公信力和法律人士的专业性,紧密结合形势要求、居民结构、地域特点,建立人大代表工作站“周五说事”机制,采取登门“听事”、个别“谈事”、集中“说事”制度,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在社区工作关键环节,将群众高度关注的低保评定、城市更新、物业引进、矛盾纠纷等事项列为主要内容,以“先议后办”理清百家事、交清明白账,以“通透感”完全打消群众疑虑、取得群众支持。

小寺庙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运行中,积极组织人大代表“进网格、亮身份”“回选区、访选民”等履职活动,广泛收集基层群众对法律实施、司法执法、政策执行以及经济建设、民生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为区人大常委会精准选题,开展执法检查、调研视察和专项工作审查提供参考。同时,通过立法意见建议征集、走访调研、调解矛盾、说事议事等工作,代表与居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密切,被群众视为“贴心人”和“主心骨”,引领群众参与到社区管理、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的各个环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周五说事”机制推行以来,累计解决群众心中的“郁闷事”、邻里间的“小疙瘩”、小区治理的“疑难点”176件次,发现处置矛盾纠纷192件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26件次,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社区信访量明显下降。对社区解决不了的问题,社区党委组织人大代表就群众反映的停车场(位)不足、充电难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整理成代表建议,提交区人代会。两年多来,小寺庙社区的人大代表累计向甘州区十九届人大三次、四次、五次会议提交意见建议13件次,停车难、充电难等建议反映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小寺庙社区“三官两员”接待群众


建强微阵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小寺庙社区将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阵地和人大代表工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有机融合,采取党群服务阵地、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工作站一体化融建模式,打造建成“茶话小憩”工作室、“代表说事点(室)”、“三官一师两员”服务室等微阵地9个,形成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内容相联,有机构、有人员、有阵地、有网络、有制度、有保障的“六有”工作格局。依托一体化微阵地,创新实施学、集、研、问“四步工作法”和轮值接待、定期说事等7项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制度,全流程规范立法联系工作程序,为选民接待、意见收集、普法议事等立法联系关键环节提供要素保障。

微阵地建设进一步拓展了社情民意征集方式和渠道,在联系群众上进行了融合壮大,在服务阵地建设上实现了拓面提质,在联系机制上实现了创新突破,为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收集民情民意、助推基层治理注入了法治新动能,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原汁原味地搭上地方立法“直通车”,更快捷、更准确地得到反映,使“民呼我应、接诉即办”提速增效。

两年多来,微阵地累计征集意见建议83条,其中,矛盾纠纷调处方面28条,社区服务方面37条,养老服务方面18条,先后采纳51条,落实32条。特别是居民意见比较集中的老旧小区改造问题,社区党委集体研究,集中力量解决。社区积极协调电信公司、邮政公司、农商银行、兰州银行、区财政局、区总工会等市区共建单位,通过结对帮办、投钱投物等方式,有效解决了部分老旧小区路面破损、裸露土地绿化、危墙拆除重建、塌陷水井修复等问题,老旧小区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养老服务是社区的一项主要职责,也是社区治理的主要内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针对居民提出的个别小区没有养老服务设施的问题,小寺庙社区党委实地调研了辖区内的13个小区,确定对工商银行家属楼、吉祥苑小区、欧式街B区等小区进行分步改造,建设棋牌室、乒乓球室,配置健身器材等,满足小区内老年人需求。

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工商银行小区内地面破损、无健身器材、无老年人活动室等,基础设施落后。居民胡德才反映这个情况后,社区党委先后联系工商银行、共建单位甘州区财政局负责人,现场调研小区情况,提出硬化小区裸露地面、规划建设绿地、老年人活动场地。2024年8月,工商银行小区改造全面完成。胡德才说:“小区环境改造后,地面平整,院子敞亮,乒乓球室、象棋室都有了。大家对社区的工作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近年来,小寺庙社区党委始终把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真抓实干,强化为民务实,制定完善落实“项目、资源、需求”三张清单,健全双向认领、双向服务、双向评价制度,协调共驻共建单位和102名共建单位党员干部兼职担任小区治理志愿者,定期下沉网格,先后协助4个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8个“三无”楼院成立自管小组,帮助协调实施吉祥苑、印刷厂等4个小区棚改项目和2条道路改造工程。聚焦社区居民急难愁盼,协调区财政局、区总工会、电信公司、邮政公司、农商银行等单位通过结对帮办、投钱投物方式,有效解决了部分老旧小区破损路面修复、裸露土地绿化、危墙拆除重建、塌陷水井修复等问题。围绕关怀关爱,扎实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州”工程建设,定期组织“留守花朵”“送温暖,献爱心”“手拉手暖民心”关爱活动,累计慰问“一老一少一困”56户次,圆梦微心愿120个。全面实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辖区单位阵地”的“1+N”模式,协调电信公司、邮政公司、高金城烈士纪念馆、张掖四中等8个单位场地、服务资源纳入全域党建体系,错时错峰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居民活动场所面积累计达1万平方米。“学习议事不出院、康养怡悦在身边”的“五分钟红色服务圈”初步形成,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共享便利服务。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综合养老服务水平,区政府出资、区民政主导,投资300多万元,在小寺庙社区建成覆盖全区18个乡镇、5个街道的甘州区西街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对区政府兜底老人、残疾人、社会人群进行做一次饭、洗一次衣、理一次发、洗一次澡的“四个一”服务,设置居家配餐、日间照料、老人托养等平台,养老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质效。

甘州区人大常委会对小寺庙社区立法联系点的建设与运行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表示,小寺庙社区立法联系点立足规范化建设,完善制度机制,健全工作程序,探索创新了“联系点+”工作机制,在立法前开展立法需求调研、立法后开展法律宣传的基础上,向接待选民、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纠纷调处等工作延伸,让立法联系点建设充满了温度和情怀,推动立法联系点成为“立法建议征集点”“民呼我应解忧站”“说事议事好平台”,以创新机制推动基层治理有变化、群众有感受、社会有认同,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小寺庙社区立法联系点的建设与运行,实现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工作站与依法治理社区三大载体的有效融合,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载体,为城市社区依法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