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昆明:枝叶总关情 代表工作映初心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3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在彩云之南、滇池之畔,一场以代表工作创新为突破口的民主实践正在春城昆明蓬勃展开。昆明市人大常委会以细微枝叶牵系民生冷暖,体现在扎根基层、倾听民声、解决民忧的每一处细节中。
近年来,昆明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将代表工作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阵地,通过机制创新、阵地建设、数字赋能等多维改革,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代表履职体系,形成了“阵地建设强基础、履职能力显实效、建议办理增质效、示范带动促发展”的鲜明特色,代表履职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为昆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  让效能强起来
初夏时节,昆明市月牙潭湖面波光粼粼,成群的白鹭、黑天鹅、野鸭等悠然游弋,为宁静碧绿的湖水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近来,月牙潭公园因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工作的显著成效,引起不少市民、网友纷纷感叹:“昆明的生态环境真是太好了!”
“作为昆明市首家生态环保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我们站融合了代表接待室和生态环保馆,是一个人大代表职能与生态环保功能相结合的活动阵地,自2022年成立以来,在推动公园生态环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月牙塘片区生态环保专业代表工作站站长、五华区人大代表甫梦琪介绍说。通过整合三级生态领域代表资源,“监督+服务”双轨并行,推动滇池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作站成立以来,累计开展滇池水质监测等主题活动163次,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水直排、垃圾堆放等问题124个,推动《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成果落地。
在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这个以彝族撒尼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人口的97.8%。聚焦长湖镇民族文化资源,立足发展实际,石林县于2022年9月建立了长湖镇民族团结进步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近年来,工作站推动着阿着底苹果产业的发展,也擦亮了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让村子的农家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石林县人大代表、长湖镇阿着底村党支部书记普春林说道。
此外,禄劝、寻甸等民族自治县也设立了民族团结进步专业代表工作站,2024年开展双语普法宣讲50余场,调解民族纠纷43起。工作站代表还深入调研非遗传承项目,促成撒尼刺绣、彝族火把节等14个项目纳入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昆明市呈贡区设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业代表工作站与云南民族大学共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地共建教育基地”,围绕“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民族文化交流传播中心、民族大学文化广场”三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依托辖区资源、按功能规划、按行业分类、按属性进站,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在实现全市1255个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一领域一特色”的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模式。目前全市已初步探索建成80个覆盖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乡村振兴、大健康、社会治理、民族团结等领域的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初步形成了地域编组工作站和专业功能工作站相辅相成、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探索点站融合 让阵地活起来
石寨山遗址静卧千年,鎏金铜鼓、贮贝器上精美的青铜纹饰重述着古滇密码。今年5月1日起,《昆明市石寨山大遗址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把民主立法摆在重要位置。在这部条例制定过程中,代表工作站收集群众建议60余条,其中关于“遗址周边民宿业态管控”的建议被完整吸纳,既保护了文物本体,又保留了传统村落肌理。此外,昆明市人大常委会还重点向具有丰富文旅经验的五华区翠湖社区、官渡区文旅康养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等征求意见,让地方立法更具温度和实效。
点站融合,是立法与民意的双向奔赴。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在人大代表工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基础上,探索点站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通过设立19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地方立法实践基地,实现代表履职和科学立法的有机结合。“‘点站融合’建设让基层群众‘原汁原味’的声音与人大代表的‘专’、‘精’意见融会贯通,成为立法工作和人大代表工作两提高、两促进的新亮点。”昆明市人大法制委负责人说。
除了点站融合建设,昆明市人大常委会还通过网格治理创新边疆基层管理新模式。西山区前卫街道前卫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室,制定“代表轮值表”,实行“专班+轮值”的模式。“根据人大代表的职业特点和自身特长,进室人大代表两两搭档在接待日轮流接待选民,驻基地人大代表在社区5个网格中,采取‘按需+轮值’的方式履职。”西山区人大代表刘美怡介绍说。构建社区“大循环”、居民区“小循环”、单元楼栋“微循环”、居民群众“自循环”的四级闭环分类处置机制,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止在线下,昆明市人大常委会依托数字平台,架起民意直通“云端桥梁”。2019年上线的“网上代表工作站”开创了全天候履职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与实体代表活动阵地相对应的“网上代表工作站”,为群众与代表之间搭建“线上桥梁”,保障代表能够经常性、广泛性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仅2024年,主城五区通过线上平台收到关于处理老旧小区改造、交通微循环优化等建议2300余条。 

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让本领硬起来
代表履职高质量是代表充分发挥作用、有效服务人民的重要体现。昆明市人大常委会注重激发专业代表的履职能动性,提升代表的专业服务能力,发挥专业资源聚集辐射效应,推动代表联系群众更深入、更常态,回应服务群众更精准、更高效。
近年来,随着文旅微短剧的兴起,不少观众隔着屏幕被“种草”。昆明市人大代表罗韬韬、胡佳霓、吴博等建议打造以滇池资源为本底,以内容生成和短剧创作为引擎的环滇池数字经济基地。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环滇池数字经济基地引入30余家影视及数字企业,孵化本土企业15家,并联合云南艺术学院培训东南亚留学生超500人次,实现短剧“母语出海”,让影视和文旅实现“双向奔赴”。
聚焦代表专长“组队”,组织具有医疗卫生、财政金融、法律服务等专业类别的全国、省、市、县、乡五级人大代表进行小组活动,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针对昆明发展战略,优化设立专业代表小组,围绕“旅居云南”品牌打造等主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民族文化与旅居产业融合发展建议报告,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推动“滇池旅居康养带”、“磨憨跨境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的联动规划,助力枢纽经济、流量经济、总部经济“三大经济”发展。
此外,昆明市人大常委会还注重代表能力提升,锻造履职“硬功夫”。定制化培训代表,开设“边疆治理”、“数字经济”、“社会治理”等专题研修班,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累计培训代表1600人次。实战化履职场景,组织代表参与立法论证会、预算审查会等38次,《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等法规制定中吸纳代表建议52条。探索“双岗建功”模式,推动代表在本职岗位和履职岗位“双向发力”。

建议办理机制“闭环管理” 让落实快起来
高质量的代表建议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落地是关键。昆明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立“精准选题—一线面商—闭环督办”全流程机制,让代表建议落实快起来,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见成效。
靶向选题,破解民生“痛点”。为着力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昆明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会同各专(工)委,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和闭会期间代表提出的408件建议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并征求市委办公室专项查办处、市政府办公室议案处和相关承办单位意见,按照有关确定重点办理的代表建议的相关规定,提出将进一步完善昆明市网约车管理机制、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加强校园食品安全、提高和扩大就业保障等4件代表建议作为今年的重点办理建议。
一线面商,推动问题“即时解决”。通过规范办理流程、强化协商机制,构建高质效全流程机制,实现建议办理协商率、答复率、办结率均达100%。开展“现场调研+当面协商”工作法,2024年411件代表建议全部办结。
闭环督办,构建监督“长效机制”。建立“建单—交单—清单”闭环管理机制,引入省、市联合督办和“代表评价直通车”机制,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2024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议办理中,通过三次现场督办,推动全市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将认真落实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持续深化‘专业代表+产业赋能’机制,提升‘代表工作站+立法联系点’双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昆明样板’。”昆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晓说。
民生无小事,点滴映初心。让代表履职成为春城生态底色的守护者、康养旅居产业的推动者、民族团结进步的促进者、群众幸福图景的绘就者,以多元履职合力推动春城高质量发展。这座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闻名的城市,正通过代表工作的创新实践,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谱写着新时代人民民主的壮丽篇章。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李倩文 通讯员 彭华芳)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