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为代表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2025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以下简称代表法)的决定,为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注入了强劲法治动能。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代表法,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汇聚全市人大代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向心力,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首府新篇章贡献代表智慧和力量。
强化政治与专业“双素养”
丰富增强“两个联系”的实践
“市人大常委会将代表培训作为提升代表履职效能的关键一环,构建了‘全员培训、系统培训、以会代训、开放实训、多点培训’的全方位、立体化培训体系。”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简要介绍提升人大代表综合素质,拓展和深化“两个联系”的探索。
在提升人大代表综合素质方面,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核心内容,结合学习宣传贯彻新修改代表法,依托人大代表履职系统培训班、首府人大讲堂,不断为代表“充电蓄能”,强化代表的政治定力;聚焦目前人大代表履职重点环节和薄弱点,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人大代表职能职责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化、小而精、多点化”专题培训,持续为代表履职注入专业动能。
新修改的代表法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两个联系”制度机制。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更新《“两个联系”工作手册》,明晰联系原则、活动方式等具体细则,实现了常委会组成人员与基层代表联系的“全覆盖”。
密切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常态化按照常委会会议题邀请相关领域、提出相关建议的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坚持列席会议人大代表座谈机制。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主动向代表介绍全市中心工作和常委会重要工作进展与成果,收集解决代表建议和问题,各工作委员会常态化邀请代表参与常委会调研视察和立法工作,全力支持代表依法履职。同时,根据新修改的代表法进一步延伸联系工作链条:国家机关负责人进代表之家,面对面听取代表建议,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联系指导旗县区、乡镇(街道)基层人大工作,共同为服务代表凝聚强大合力。
丰富代表联系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纵向挖掘代表活动深度,出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方案,按行业专长将代表编入9个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组建23个专业代表小组,构建起专业履职机制,显著提升了履职精准度。横向发力推动活动多元化,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讲452场次,覆盖群众1.5万人次;组织释法讲法、政策咨询、“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主题宣讲等活动203次,将代表履职融入基层治理。
抓实议案建议“提交督访”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注重提出前的指导、交办时的准确、办理中的督导、办结后的回访”,为确保人大代表议案建议高质量办理,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从全链条发力从“四个注重”环节精准施策,通过代表议案建议落实,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注重提出前的指导。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建立议案建议提出前沟通机制,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提供相关素材,从专业角度帮助代表分析问题,保障代表议案建议的提出定位准确、针对性强。同时还制定市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指南,为代表提供从选题、调研到撰写、提交的全流程指导。
注重交办时的准确。为提高交办精准度,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完善交办机制,建议提出后与市政府充分沟通,研究代表建议内容,吃透代表真实意图和诉求,根据机构职能,研究最新政策、法规和文件,确定建议主办、协办单位,着力做到依据充分、交办精准。
注重办理中的督导。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督促承办单位落实“三见面”制度,确保代表全程参与办理过程。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完善建议督办闭环管理,创新构建“主任会议成员领衔督办、市人大各专委和常委会各工委分工督办、热点难点归类督办、办理效果跟踪督办”,以及工作委员会结合常委会监督议题对同类建议“打捆督办”的多层次督办机制。创新开展“代表·局长面对面”督办活动,通过31次面对面沟通,促成287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代表建议落地见效。
注重办结后的回访。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办理结果、代表满意度在线上平台公开,健全对所提问题正在解决或已列入计划逐步解决的建议“回头看”机制,实行销号管理,持续跟踪直至问题解决。
致力于做好各级人大代表履职保障,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慎终如始。
完善履职保障制度。2023年,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工作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若干措施》,细化人大代表履职管理、人大专门委员会与常委会工作委员会联系指导人大代表之家、领导干部中的人大代表参加所在人大代表之家活动等一系列办法,并完善代表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电子履职档案,常态化开展代表向原选举单位或原选区选民述职工作。
优化履职平台建设。以建好用好人大代表之家、专业代表工作室为主阵地,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着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全天候、全方位的履职平台矩阵。线下平台建设按照“一家多能、融合发展”思路,强化“家室”功能集成,推动各级代表常态化进“家”入“室”开展联系群众等活动,2023年至2025年6月,全市代表之家(室)累计接待群众6322人次,收集社情民意5300余条;创新“代表之家+”模式,新城区西街街道“人大代表之家”与“小马扎议事厅”结合,有效破解社区治理难题;赛罕区大学东路街道代表之家建立“傍晚六点半”议事机制,贴心便利上班族;土默特左旗人大常委会联合旗人民法院设立“人大代表监督岗”,将工作监督与诉前调解有机融合……
线上平台建设突出履职“随时随地”。2024年“呼和浩特市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全面上线,集成履职管理、建议办理、学习交流等多元功能,以“一人一码、一家一码、一事一码”为核心,将代表履职轨迹数据化、可视化,代表可随时随地接收群众诉求、提交建议,群众也能便捷联系代表、查询建议办理进展。
依法加强和改进工作
推动代表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修改的代表法为人大代表工作指明了新方向、赋予了新使命。立足新起点,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以此次法律修订为契机,全方位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奋力推动代表工作迈上新台阶。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引导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代表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持续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主动性,促使代表自觉站在全市发展大局的高度建言献策。
优化服务保障,助力依法履职。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依托代表活动阵地,各级人大代表常态化进家(室),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组织专业领域代表进家(室)开展特色活动,提升代表活动阵地专业化水平,稳步推进代表跨区域、跨层级混合编组,拓展“三级人大联动、五级代表行动”的工作格局。
完善家站建设,提升运行质效。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有效链接专业人大代表工作室、专门委员会和专业代表小组,推动实现“三专融合”,提升代表工作对人大及其常委会整体工作的支撑度;大力抓好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推广运用,提高代表工作信息化水平;依托家(室)组织代表常态化进站履职,广泛倾听民声、反映民意、汇集民智。
构建闭环机制,提升办理实效。针对代表议案建议督办要求,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严格按照 “主任会议成员领衔督办、各专(工)委分工督办、热点难点归类督办、办理效果跟踪督办”的工作流程,持续推行办理情况“回头看”等举措,有力推动代表议案建议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成效高质量。(作者: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