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作战图 撸起袖子加油干——《政府工作报告》亮点解读(下)
攻坚点:
扎实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牵牛要牵牛鼻子。过去一年,我省紧紧围绕转型升级目标,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在“去杠杆”方面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拥有澎湃活力的新兴产业,如何助力供给新动能形成?落后产能淘汰出清、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后,新旧动能如何实现“两条腿”走路?转型升级后的实体经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如何齐头并进?
主动出击,巩固降成本的成果。这并非保护落后产能,报告中提到,凡是享受降成本优惠政策的企业,必须期限实施技术改造。没有进行改造升级的企业将不能继续享受这种政策。
这意味着,去掉落后、无效产能,贵州“铁了心”,今年传统技术改造项目达到1000个。
给过剩产能“动手术”,大力实施“千企改造”工程。
去产能,不止于“去”,更在于产能结构更新后,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贵州给新兴产业“添把火”,加快做大做强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强化大数据保障支撑。具体说来,基础设施方面,出省带宽将突破6000Gbps;法律保障方面,积极探索大数据安全立法;产业应用方面,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此外,大力实施“千企引进”工程,瞄准的是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也就是说,留下的都要着眼长远,转型发展。
攻坚点:
增强产业扶贫带动作用
目前,我省存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不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较少,绿色优质农产品规模不大、品牌不强,产销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补短板得“对症下药”,找得准才能补得准。今年我省将认真研究破解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难题,根据市场需求和各地实际,选准主攻产业和主攻方向,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组织方式。
找得准,是否意味补得准?及时的资金来源、高效的生产组织、有效的市场方向,是产业扶贫的三大短板。贵州一一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打好政策组合拳:推进“三变”改革,明确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加强技术、金融、管理、营销等各种配套服务;开拓农产品市场,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建立稳定销售渠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中提到“大力提升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和财政扶贫资金统筹能力。”据了解,在3000亿元的脱贫攻坚投资基金中,将有1200亿元用于发展产业。与此同时,强化资金监督管理,提高使用效益。集合各种资源,形成攻坚合力,2017年我省力求在产业扶贫上实现重大突破。
攻坚点:
强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公布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和乡镇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省直机关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向三个民族自治州下放30项管理权限。在全国率先开展非公开目录管理。”一组政府工作报告中看似枯燥乏味的成就阐述,却是对2016年贵州省政府自身革命的作答。
翻看报告,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不懈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时俱进加快打造“数字政府”,从严从实推进政府作风转变。四句铿锵有力的话,让我们感受到,2017年,推进政府自身改革的步伐可谓是步步为营、层层递进。
以“放管服”改革中的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为例,简化程序,优化流程,为的是让政府办事效率越来越给企业“解渴”,真正把审批变成服务,让“放”的效果持续显现、“管”的制度不断健全、“服”的体系逐步完善。
再说说省两会现场内外的焦点话题:“有的地方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事情仍然不好办。”深究原因,正是屡遭诟病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简政放权不是让政府当“甩手掌柜”。于是,一句“坚决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让代表委员大呼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攻坚点:
有力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关于这块“硬骨头”,报告中摆在首位的,是“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我省将加大对沉淀资金清理盘活力度,也就是让趴在账上的“死钱”变成“活钱”。这一步的意义重大,既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也是让财政政策更好发力的有效手段。
不仅要把沉淀资金盘活用好,更要学会“四两拨千斤”。我们不妨将视角换到金融,因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以金融界的世界性难题——融资难融资贵为例。中小微企业与银行双方缺乏“信用”和“信息”交集,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必然。
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需要政府通过有形之手,架起连接两者“信用”与“信息”鸿沟的桥梁。针对困扰中小微企业的这一桎梏,贵州将放“大招”:出台地方金融机构考核新办法,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带头降低利率,优化贷款结构。积极发展地方政策性金融,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周期、低利率资金支持;继续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对签约项目及时跟踪督办,确保落地生效。
引金融之水,灌实业之田。同时,我省还将出台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文件,并开展银行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和创新金融产品评选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对实际效果好的金融产品进行奖励。
攻坚点:
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贵州满眼都是绿,森林覆盖率达52%,天然大空调,适合建数据中心。”“贵州河溪清澈,人们像在矿泉水上漂流,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6%,空气甚至可以制‘罐头’。”……尽管天生丽质,但是贵州人不失冷静,而是更坚定更自觉地保护好绿色“家底”:2017年,我省将铁腕治污,强力推进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筑牢绿色屏障,实施十大生态修复工程。
不仅要治、要建,还要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殊途同归,就是让绿色“底版”更鲜亮。
当前,贵州正处于摆脱贫困的攻坚期、改革开放的机遇期、同步小康的关键期,我们肩负着新的使命,正走在新的长征路上。
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点在哪里?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怎么啃?围绕这些攻坚点,政府工作报告画出了新的一年奋力后发赶超、同步全面小康的攻坚作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