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德镇硐坪村: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帮扶下的贫困山村突围之路 ——从原料生产地到“云端薏小白”的华丽转身
从一个鸡鸣三县、大山深处的偏僻小村,到今天拥有自主扶贫产品“云端薏小白”的脱贫先进村,兴仁市百德镇硐坪村依托自身优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闯出了一条贫困山村发展状大村集体经济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硐坪村薏仁米种植基地
2018年深秋,硐坪村。
走在硐坪村的田间地头,来自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的硐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曾蔚思绪万千。曾蔚在兴仁市还挂任有其他职务,但驻村第一书记的这个岗位,始终让他感到沉重的责任和压力。
在曾蔚眼里,重重大山把硐坪人牢牢困住,“靠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是没有出路的,想要找到适合硐坪的发展路子,必须要变、要闯”!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诗人陆游道出了薏米的真谛。兴仁是中国薏仁米之乡,这里出产的薏仁米一直都是市场上的香饽饽。“但长期以来,很多村仅仅是薏仁米的原料生产地,没能抓住薏仁米的真正价值。”兴仁市国库支付中心的驻村干部丁轩伟拿出一盒薏仁米产品——“云端薏小白”向记者介绍,“把村里的小白壳薏仁米加工成薏仁粉,既方便食用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丁轩伟告诉记者,薏仁米是多种养生产品的原材料。“用薏仁米作为原料开发诸如薏仁面、薏仁粉、薏仁精油等多种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能提升薏仁米产品的附加值。”
“我们来到硐坪,还是希望能给硐坪带来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东西。薏仁米对硐坪来说是一个不能错失的机会,我们不仅要把薏仁米种植基地、加工厂建好,还要把厂子带上正轨,让硐坪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在省人大机关驻村工作队帮助争取下,全国人大代表霍涛用大数据链接了这个小山村,“农眼”让薏仁米种植不再神秘,硐坪村薏仁米种植第一次上了“云”!
种植基地建好后,镇村干部经多方考察,发现初加工厂产能过剩。
“最开始其实我们只是考虑建一个薏仁米初加工厂,后来发现这样是行不通的。于是大家就考虑能不能直接走精加工的路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闯出一片新天。”百德镇党委书记杨贞明解释说。
从最初的薏仁米初加工厂到如今的薏仁米精加工厂,看似一字之差,实则是质的变化。
这一“变”,变的不仅是产品定位和生产方式,更是硐坪人发展求变的思维方式。
硐坪村的“三变”改革彻底搅动了村子脱贫致富的“一池春水”,“资金变股金、村集体变股东、村支书成了董事长”!
兴仁小白壳薏仁米
2020年1月,在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帮助协调下,投资近300万元的“云端薏小白”七彩系列薏仁粉生产线拿到了入市资格——食品生产许可证,精加工厂得以正式投产,拉开了硐坪村集体经济发展提挡升级的序幕。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了,硐坪的节奏被打乱了,加工厂才刚起步便陷入了困难。
疫情防控形势紧迫、镇村口罩告急。
“把生产停下来,把口罩捐出去”,困难面前,作为董事长、村支书的韩昌金毅然决定将加工厂购买的1500个口罩一个不留地无偿捐献给百德镇人民政府,第一时间发放给执守一线卡点的防控人员。
大难面前,“小白有义,大爱无疆”!
3月1日,“云端薏小白”精加工厂正式复工复产。省人大机关迅速启动消费扶贫、市帮扶单位国库支付中心干部职工自发组成爱心购买团、市镇村干部积极响应……
驻村干部丁轩伟化身“小白君”,不断有客户添加他的微信要求购买“云端薏小白”系列产品。短短几天,疫情对加工厂的不利影响逐步得到缓解!
“我不光记住了薏小白的义,更记住了薏小白的味”,兴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桂兰在一一品尝系列薏仁粉产品后说道。
硐坪村贫困户韩永运2016年便回村开始种植薏仁米,在村里他有一个“朝五晚九”地称呼:早上五点起床晚上九点回家。2019年仅薏仁米种植一项,韩永运便能收入近10万元。勤劳的双手,稳定的销路,让韩永运脱贫后直奔小康。
“加工厂项目直接链接2019年最后脱贫的24户贫困户,还带动了上千亩薏仁米种植。以此获得的村集体收益将探索建立村级防返基金,专门用于扶困济弱、奖励勤劳、发展公益事业!”驻村第一书记曾蔚补充说。
粒粒珍珠薏小白,浩浩东风十里香!“云端薏小白”,不仅是一个地道的薏仁米品牌,更是硐坪村老乡们致富的希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