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就编制“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意义重大。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和审查工作,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四场专题座谈会,充分听取全国人大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和审查工作的意见建议。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徐绍史和部分组成人员出席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唐登杰、宁吉喆、胡祖才简要介绍有关情况并听取意见。
两天的时间里,围绕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农业农村以及社会事业4个专题,数十位全国人大代表积极献言建策。
01、关注经济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该如何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要切实做到务理、务实、务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洪尧强调,“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把握和处理好内因与外因、中心与重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先进与后进以及经济发展与政治保障之间的关系。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高红卫建议把认识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规划编制的总纲。在他看来,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问题在规划中应当安排相当大的篇幅比重和更加具体的对策措施。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证监局局长贾文勤希望在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同时考虑编制资本市场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此外,针对最近出现的逃废债现象,他建议加强行政体系和司法体系的协作,在法治框架下实现金融风险出清,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厉莉十分关注金融行业的监管问题。她建议应注重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避免金融脱实向虚。同时,进一步探索金融行业混业监管,加强金融立法,提高股权领域立法位阶,为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法律保障。
02、关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贯彻新发展理念,要特别注重坚持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座谈会上,围绕科技创新代表们纷纷建言。
“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恒建议,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补齐并加强我国共性关键基础技术研究短板,尽快扭转我国高分辨率测试仪器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进一步增强对西部地区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吸引力,更好地激励各类市场主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十四五’期间应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同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三检测所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田春艳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建议,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5G及6G相关领域、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科技创新。
来自科技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研究员伊彤认为,未来五年要把重点、关注点前移,在原始创新方面更多发力。她建议探索促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的组织方式,建立基础研究投入的多元长效机制,坚持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并重,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03、关注农业农村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围绕“十四五”期间“三农”领域的工作,多位代表提出了具体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提出了三个“重视”: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食物供给安全;要重视小农户和现代化农业主体“两类经营主体”以及土地规模化和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与服务规模化“两种规模经营”;要重视刚脱贫地区和刚脱贫人口的成果巩固。此外,要从充分发挥农村功能的角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之,规划要明确‘三农’基本规律和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为未来五到十五年农业农村发展开好局、起好步。”陈锡文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宪魁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地方对“三农”投入比重较小,涉农资金中用于农业生产的投入仅占10%左右,无资产、无资源、无企业、无收入的“四无村”在西部地区占80%以上。他建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强化绿色导向,推动优质粮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把乡村建设行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矫勇认为,要把灌区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议编制国家现代灌区建设规划,构建国家水网,打造现代灌区。
04、关注社会事业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十四五”规划的价值基点。座谈会上,多位代表强调,社会事业领域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
“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为此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建议,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冲击;通过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此为主驱动经济增长;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再分配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更是政府的责任。要坚持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目的和手段相统一,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蔡昉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致公党中央专职副主席吕彩霞有两点具体建议:一是振兴乡村产业。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要巩固脱贫成果,考虑基层实际需求,夯实农村产业基础,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待遇;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是切实发挥好慈善事业三次分配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慈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畅通慈善捐赠渠道,打通各个环节的堵点、痛点、难点,充分发挥慈善事业的重要作用。
“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建议建立乡村振兴财政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和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同时,探索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区,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社会建设不仅要强调政府主体责任,还要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推进社会事业进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唐海龙说。他同时建议,政府社会事业投入要坚持适度适量原则,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最精准、具有普及性的地方,坚持底线思维,强化托底保障,实现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