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助力春日经济活力绽放
春日中国,气象万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02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实现良好开局,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持续加快,经济循环的血脉更加畅通,经济发展的根基不断夯实。
中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消费市场同样生机盎然,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持续火爆,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开幕,2025全国家电消费季启动,旅游专列、生态露营等新业态点亮城乡消费图景……中国消费市场向更高质量、更富创意的方向迈进,消费者信心持续回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一视同仁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全国两会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履职尽责,积极担当作为,助力春日经济活力绽放,推动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法治护航,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注入强劲动能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国内大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对于形成内生发展动能、掌握发展主动权意义重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推进一系列经济领域立法工作,助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为提振发展信心注入法治动力,为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增强中国经济内生动力提供法治保障。
在2025年预安排审议的37件法律案中,围绕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将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国家发展规划法、金融法、金融稳定法等法律,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民用航空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以高质量立法保障和服务改革发展。目前,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二审稿和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已于2025年2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审议情况和各方面意见建议,认真做好草案修改完善工作。
在开展相关立法修法工作中,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进行立法调研,并运用基层立法联系点等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坚持问题导向,广泛、深入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把人大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有效助力高质量做好人大立法工作。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营经济促进法是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法治“定心丸”,立法进程备受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徐冠巨连续多年提交相关建议,希望把规范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护航民营经济行稳致远,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回应。在徐冠巨看来,“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科技赋能,还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让企业家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
“全国人大常委会已两次审议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我国首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呼之欲出。对此,我们倍感振奋。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民营企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全国人大代表高纪凡表示。
马一德、潘教峰等全国人大代表告诉记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以法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有助于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预期,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让企业信心“强”起来。
民航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而言,至关重要。民用航空法是规范民用航空活动的基础性法律。修订草案把保障民用航空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聚焦事关民用航空安全的关键环节和重点要素完善制度设计,着力提升民用航空安全保障水平。
近年来,低空经济成为经济领域的热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作出部署。促进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发展,是民用航空法修改的一大亮点。
全国人大代表楼向平在2025年全国人代会上为低空经济的“腾飞”建言献策,建议从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技术人才、产业扶持、法规健全等五方面发力。他认为,民用航空法的修改将助推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期待法治的完善推动低空经济不断扩大应用场景,最大程度赋能生产生活。”作为低空经济这一新兴产业的积极推动者,全国人大代表单晓明高度关注民用航空法的修改,建议进一步完善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相关规定。单晓明说,市场是根本,政策是保障,技术是支撑,三者缺一不可。同时,安全是低空经济的生命线,低空经济“飞得高”更要“飞得稳”。
监督助推,更好释放文化旅游体育消费潜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经济领域监督工作有力护佑中国经济平稳运行,面对复杂形势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在2025年预安排的37个监督项目中,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工作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审议相关专项工作报告。围绕“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若干重要问题等开展专题调研。监督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充分反映人民意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3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若干重要问题专题调研动员部署会议在北京举行,专题调研拉开帷幕。各调研组紧扣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等主题,深入海南、江苏、山东、广东、江西等地基层一线扎实开展调研,助推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财政经济工作监督,亮点很多:预决算和审计监督盯紧国家的“钱袋子”,确保花好人民的每一分钱。审计监督“有始有终”,注重监督实效,着力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每年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和专项报告已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常规动作”。今年还将结合听取审议关于2024年度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今年将围绕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听取审议国务院专项工作报告,助力推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更好发挥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作用,持续推进预算、国有资产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和使用工作。
提振消费是我国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万物生长的春天里,文旅市场也呈现出勃勃生机。从踏青赏花到寻味尝鲜,从徒步骑行到爬山露营,消费场景、各类服务和产品不断创新,为美好生活增添更多色彩,也彰显春日经济的供需两旺、活力十足。
聚焦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积极作为,打出立法、监督“组合拳”。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已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文物的传承与利用,是文物保护法修订的亮点之一。当年轻人用“千里江山图”冰箱贴标记文化身份,用故宫胶带装饰手账分享生活,历史便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让文化传承成为日常的情感共鸣,为百姓美好生活添彩。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并听取执法检查报告,以人大监督助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
“全国人大常委会回应人民期盼,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大在文化领域强劲的民主脉动,有力助推文化繁荣兴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全国人大代表姚建萍是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她提出的关于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的建议被纳入202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建议的高质高效办理让她感触很深。
围绕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审议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报告这一监督工作,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积极开展前期调研,创新调研方法,深入山西、浙江等地基层一线,充分听取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有效助力高质量做好人大监督工作。
多措并举,地方人大积极贡献法治力量
与全国人大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举措相呼应,地方各级人大聚焦发展大局,以高质量人大工作助力高质量发展。
作为京津冀区域协同立法的标志性成果,《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于2023年11月分别由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施行。立法先行,监督紧随其后。2025年4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与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同步启动《决定》执法检查,以协同监督助力三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3月24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我省2023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突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报告》、《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我省2023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报告》,亮出2023年度审计整改“成绩单”,打好审计整改监督“组合拳”,以高质量审计整改监督服务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启动“聚力支点建设·代表行动”主题活动,组织全省10万余名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听取意见建议,有力助推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
3月27日,《湖南省促进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在湖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获表决通过,湖南用“小快灵”立法助力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仓廪实,天下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将《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条例》实施情况列为今年监督工作重点,组织开展执法检查,运用法治方式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继2024年河南省出台《河南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广州市出台《广州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后,2025年,开展《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执法检查,开展《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执法检查,修改《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多地加快推进立法、监督等工作,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法治“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