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评论 | 司机的责,智驾的“锅”?期待立法在智驾领域开展探索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7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智能驾驶夸张宣传,在惨痛的交通事故后,终于踩下了“刹车”。

前不久,三名年轻女生驾驶小米SU7从湖北出发,前往安徽池州参加次日的事业编考试。在高速路上行驶时遇上施工路段,撞上路边的水泥墩,因车辆自燃导致三名年轻女性不幸身亡。因事发前,驾驶车辆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引发外界对当前“智能驾驶”的种种质疑和热烈讨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智能驾驶”成为各种车企大力宣传的“卖点”。“高阶智驾”“全程零接管”“无限接近L3”“自动泊车、变道”等各种暗示“完全替代人类驾驶”或夸大智驾系统成熟度的模糊宣传术语,甚至一些“智驾系统”负责人亲自上阵,在网络直播上千公里“零接管”出行,让一些车主相信“智能驾驶系统”真的可以替代人开车。然而,当遇到路况突变或复杂路段时,发生了令人心痛的惨剧。

针对“智驾”的夸张宣传,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出手。国家工信部官网显示,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上要求车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据媒体报道,自动、自主、高阶智驾、脱手、脱眼、接管等智驾词汇均被列为违规宣传词汇。

其实,早在去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工信部发布《关于汽车自动驾驶宣传规范的通知》,明确要求车企和科技公司禁用“完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夸大表述。今年5月8日至6月7日期间,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对隐藏式门把手的试验方法、标志等提出要求。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现实,综合考量动态驾驶任务、最小风险策略和设计运行范围等多个维度,将汽车驾驶自动化等级划分为0-5级,0-2级为辅助驾驶阶段,驾驶主体始终为人;3-5级为自动驾驶,系统在设计运行条件下代替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当功能激活时,驾驶主体是系统。而有关车企的智驾宣传,有意无意的模糊了相关标准划分。

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的指向,“安全”二字的分量不言而喻。科技创新趋势是推进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无论出手规范所谓的“智能驾驶”的宣传还是隐藏式门把手的标准,目的是避免无序发展,回归到理性、务实发展的轨道。车辆不论有多么炫目的高科技加持,归根结底都是以安全为绝对不可逾越的生命线的交通工具,其最核心的功用就是安全抵达目的地。

车企过渡夸张的智驾宣传,还引申出一个问题,用户开启“智驾”,出来交通事故算谁的责任?很明显,在当前的所有案列中,都是用户自己承担了事故的后果。因此,对车企而言,不能宣传的时候是“无人驾驶”,出了事故却“无人负责”。

智能驾驶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但当前的发展,距离成熟的智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智能驾驶”造成事故的责任划分,实践和相关政策都还在探索中。适用全国的司法层面上,尚没有明确的划分规定。随着行业的发展,期待国家立法或者地方立法作出相应明确规定。(撰稿: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 吕跃)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