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让一条大江清澈东流——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乌江环保行”四年纪实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0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2019年9月11日,在瓮安县天文镇江界河村至乌江村宽阔的乌江江面上,惠风和畅,波光粼粼,水面已不见壮观的养鱼网箱,只见水下游鱼来回穿梭。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袁周带领“美丽乌江,拒绝污染”2019年贵州环保行活动的队员航行在江面上,面对青山绿水露出笑容。从2015年9月开始,由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乌江环保行活动,连续多年对乌江的环境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取得明显成效。

  2019年上半年,乌江1至3类(I-III类)水质断面优良率为98.2%,流域县城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乌江流域内湘江河、洋水河、瓮安河等主要支流水质明显改善,湘江河水质实现地表水Ⅱ类水质的突破。

 

  一

  乌江治理,难在治磷。

  5年前的9月,同样在江界河流域,网箱密布,江上生活的养鱼人从不饮用江水,直接从陆地上购买矿泉水饮用。

  乌江中游流经的瓮安、福泉、开阳、息烽等县,是全国最大的磷矿富集区之一,磷肥产量大。磷渣、磷矿通过瓮安县的瓮安河、开阳县的洋水河、乌江镇的34号泉眼流向乌江,对乌江造成严重污染,是乌江总磷超标的主要原因,也是治理难症。

  从那时,虽然乌江环保行每年活动主题不同,但督查的重点一直没变,放在“瓮安河、洋水河、34号泉眼”的治理上,放在“两河一眼”的排磷治理效果上。

  瓮安河是乌江一级支流,全长58公里,2011年至2014年,总磷严重超标,水质为劣V类。

  2016年以来,瓮安县投入逾12亿元资金,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治理,在流域沿线9家磷矿企业开采、10家煤矿开采企业和19家磷煤化工企业全部建成“一企一污水处理设施”,先后在岩根河建设18道生态沉降坝、20个生态收集池和1.5公里生态收集沟、青坑河3.5公里生态沟渠等综合治理工程,彻底斩断污染工业源,瓮安河各条支流逐渐变清,去年1-8月瓮安河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总磷控制在0.16-0.18毫克/升。

  洋水河属于乌江二级支流,跨开阳、息烽两县,主要流经开磷矿区,由于长期开采磷矿及磷化工产业发展,水体遭受严重累积污染。近几年,通过加大治理力度,洋水河治理已涵盖矿山企业、磷化工企业、生活源等方面,实施贵州路发公司孙家湾渣场渗漏整改,建成8个矿井污水处理厂,实现含磷废水全部达标排放。2019年洋水河总磷含量达标,总体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34号泉眼是一个岩溶泉,位于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离泉眼16公里有一个交椅山渣场,石膏废渣高耸如山。磷石膏产生的含磷污水渗漏到地下,通过地下水系从34号泉眼集中涌出流入乌江。

  长达10年时间,34号泉眼治理被列入我省环保重点治理工程。贵州磷化集团在乌江34号泉眼环保治理工程项目投入9.27亿元,每年环保运行费用超1.5亿元,在这座泉眼上就地修建起三座大型“净水器”,新一期工程仍在建设,目前每小时可处理5000立方米涌出污水。为了解决磷石膏废渣带来的环境问题,交椅山渣场采取覆膜、打钻、抽渗沥液等方面防漏,对新开出的磷石膏,在矿井下面就地回填。同时,我省2018年出台磷石膏“以渣定产”政策,磷石膏产生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肥、磷酸等产品生产挂钩,倒逼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加快产品、产业转型升级。

  34号泉眼治理,虽然是我省环保治污史上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久久为功,终有成效。前后4年都到此地,当乌江环保行的队员们看到34号泉眼汇入乌江是一股股清流时,不禁感慨万千。

 

  二

  我省约2300万人生活在乌江流域,流域里有全省最重要的两座城市贵阳和遵义。

  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排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2015年的乌江环保行中,环保行的队员对两河的污染印象极其深刻,当时就明确指出,要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两大城市污水直排、污水处理厂建厂率偏少等问题。

  这几年,贵阳市、遵义市不断加大治污力度,加快了治理城市污水的步伐,南明河、湘江河水质有了明显提升。

  目前,贵阳市每天仍有40万吨污水流入南明河,主要原因是污水处理设施和收集管网不完善。为此,贵阳市加大整治力度,在沿南明河以及支流部署了18个污水处理厂。这18个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南明河的水变清有了保障。2018年以来,南明河干流城区段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基本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全长70公里的湘江河是乌江左岸一级支流,有40公里支流途经播州区,这条河的水质很大程度取决于播州区沿线的污水处理以及垃圾处理能力。近年来,遵义市先后投入24亿元,在湘江河沿岸建设了16座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总能力达到36万吨,实现湘江河水质由劣Ⅴ类到Ⅱ类的巨大转变。让环保行队员感到欣喜的是,多年检查的团溪污水处理厂“空转”、“不转”问题也得到转变,真正运转起来了。遵义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保护湘江,制定了《遵义市湘江保护条例》。如今播州区铁厂镇湘江河与乌江汇合口已没有了黑臭水体,呈现出一派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的景象。

 

  三

  优质的乌江生态既是金山银山,又是绿水青山,涉及到沿岸群众的福祉。做好“治理乌江”的文章,不仅是省委、省政府的职责,也要求省人大常委会怀着为民情怀,积极作为。连续多年,省人大常委会精心组织乌江环保行,每年在乌江中游流域跋涉数千公里,深入到每一个污染现场,找到问题根源所在和解决办法,并及时向省委提出治理建议。直面乌江面临的总磷超标、污水排放、网箱养鱼等问题,以钉钉子的精神抓住不放,体现人大的担当。

  在省人大常委会多年开展的“乌江环保行”中,很多队员明显感到,全省上下保护乌江的认识不断加强。而这样的改变,背后是省委的决心,政府与企业共同发力。政府加大投入,深入推进治磷、治污、城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项目建设等,确保乌江流域“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秀美。

  4年“乌江行”及乌江的华丽蜕变,说明全省上下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解决了乌江流域很难治理的污染问题,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16年,贵州乌江流域共有网箱养殖面积8827.72亩,是导致乌江流域富营养化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已实现全流域“零网箱”。沿岸政府在给予经济补偿的同时,积极助力“上岸渔民”发展生态渔业、蔬菜、水果、畜牧养殖等产业。全面取缔网箱养殖有效根治了投饵养殖污染,同时也促进我省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生态转型。

  贵州为长江注入了清澈干净的乌江水,书写了保护环境的华丽篇章!(周大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