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召开 《织金古城保护条例(草案)》第一次论证会
7月12日,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织金古城保护条例(草案)》第一次论证会。毕节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监察司法委、环资委,常委会法工委、信访室等委室主要负责人,以及来自贵州省、毕节市和织金县的规划、文物、文化等行业的1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上,与会人员紧紧围绕《条例(草案)》制定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展开积极论证,并针对法规文本在保护与规划、保护内容与措施、管理与利用、法律责任等章节个别条款表述不准确、内容不完善、法律责任的轻重是否适度等问题,提出数十条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强调,将根据《条例(草案)》制定实际,积极吸收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使法规文本不断完善,确保法规文本更加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据悉,织金古城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古迹众多,门类齐全,有文物古迹7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25处;古城内古井古潭星罗棋布,有100余处泉眼遍布城区,素有“百泉古镇”之美誉;织金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有60项名录已获认定审批,其中已授牌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项,市级保护名录4项。1991年,省人民政府将织金古城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
为解决织金古城保护的现实需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促进织金古城可持续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将织金古城保护列为2019年立法计划,并于年初以来多次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和掌握织金古城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结合织金古城实际,借鉴外地成功立法经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并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进行研究讨论,反复修改,数易其稿,形成《条例(草案)》。《条例(草案)》共六章三十九条,分为总则、保护与规划、保护内容与措施、管理与利用、法律责任、附则,并于6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毕节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进行初次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