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县人大帮扶下的新坪村:思想变了 村寨美了 群众富了
近日,记者来到平塘县掌布镇新坪村,村村寨寨通了水泥路,道路旁边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不时有面包车和摩托车穿梭在村里的马路上;村容整洁、家家户户门前的绿色垃圾桶格外醒目,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坪村位于麻山腹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属省级一类贫困村。全村农业人口425户172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2户1086人,贫困发生率为62.96%。
“满山遍野尽石头,养牛无用人替牛。一年辛苦半年饭,从春到冬肚无油。”当地群众的山歌,唱出了对贫困的无奈。田土少、缺水、石漠化,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该村贫困的面貌在短时间内一直持续。
平塘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党支部到新坪村开展助民活动。
贫困村来了扶贫干部
新坪村有7个村民组,星罗棋布,分散在麻山腹地中。过去,很多寨子都没有通公路,很多路段摩托车都不能通行,部分路段坡度接近60度,必须攀着岩石、拉着藤蔓才能通过。群众就是下山买包盐巴,也要花费一天的时间。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新坪村来了一群扶贫干部。平塘县人大办公室下派网格员(长)6名,第一书记1名,有两名网格员为副县长级干部,网格长和第一书记为正科级干部。另外,县应急保障局下派网格员1名,掌布镇政府下派网格员4名。
使命,在奋进中彰显力量;号角,在攻坚时更加嘹亮。伴着“决战决胜同步全面小康”的嘹亮号角,来到新坪村的扶贫干部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在寂静的乡野,本该在深夜伴随着虫鸣声入眠,新坪村的扶贫干部却在星夜兼程,要么开会研究问题、推动工作,要么整理资料、连夜加班。“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铿锵之语,已经融进了他们的心里,演绎成为日常的苦干实干。在脱贫攻坚战场一线的扶贫干部,付出了太多的汗水。
见到新坪村网格长、平塘县人大财经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陆恩学时,他的满头白发格外显眼。记者了解到,扶贫干部日常工作压力大、强度高,陆恩学有时40多天不回一次家,不到50岁的他满头银发。
陆恩学介绍说,截至目前,扶贫工作队已凝聚各方力量,为新坪村争取资金1893万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几年来,新坪村扶贫干部和村“两委”不等不靠、快马加鞭推进扶贫各项工作,不断凝聚各方力量,大修了掌布镇至团部口23公里道路建设,涉及资金1800余万元;新建白马洞至汤家硐道路,涉及45万元;投入资金6万元新建了村食堂,添置了办公设备,代表联络站室建设1.5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25万元,甲斗组产业路3.53公里3.53万元,白马洞进寨路500米5000元,支持掌哨组征地费1万元等等。
为了解决新坪村的交通难题,扶贫干部积极跑项目、找资金。2014年至2019年,共实施通组公路硬化18.31公里,其中顶罐厂经汤家硐至上莫5.6公里,顶罐厂经掌哨至党昂5.3公里,汤家硐至龙塘1.3公里,桐木冲至甲斗2.3公里,党昂经令坡至岩上2.75公里,白马洞至汤家硐垭口1公里;全村7个村民组所有自然村寨全部实现了通组公路硬化和串户路硬化。
在产业基础设施方面,建成甲斗组产业路3.5公里;建成中药材交易市场、大型养殖场各1个并投入使用;完成新坪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涉及资金40万元,其中新坪村汤家硐至白马硐道路硬化项目投资20万元;桐木冲易地搬迁安置点排洪沟治理项目投资20万元。
在饮水和供电方面,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覆盖全村所有村民组,实现自来水全部到户。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实施完成,覆盖全部村民组,全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得到保障。
群众住房保障全面完成。2014年至2019年,新坪村共实施住房安全保障工程160户。工程建设已全部完工,所有农户全部有安全住房,并经资质部门鉴定出具了房屋安全鉴定报告,实现了“居有所安”。
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顺利完成。目前,共完成40户170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其中13户55人搬迁至掌布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7户115人搬迁至县城集中安置点,均已入住安置房。通过引导、组织搬迁户外出务工和就近务工等,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新坪村汤家硐组道路整洁、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顺着蜿蜓盘曲的绿荫小道,山丘顶上有一个休闲亭子,还有石凳、石桌供村民休憩。
汤家硐组网格员、平塘县人大副县级干部刘正银,积极想办法为群众建设休闲场所。他向有关单位争取资金、联系企业赞助,共投入7.8万元,为汤家硐组修建步道、亭子、石凳、石桌等。可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资金缺口,于是,刘正银自己捐资3700元。如今,这里成为当地村民最喜爱的休闲场所。
记者来到新坪村掌哨组,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宽敞平坦的串户路,还有寨子的标准化公厕,篮球场等。
“曾经的掌哨,人畜之间只隔着一块木板,全组31户只有一个烂木板搭建的公用茅厕,串户路上全是黑泥、牛屎马粪。”掌哨组网格员、平塘县人大办公室代表服务中心干部石文凯介绍说。
石文凯说,初到掌哨,最直观的体会就是掌哨寨子的“三最”。“一最”就是贫困发生率最高,全组31户126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30户120人,只有1户不是贫困户,全组贫困发生率为95.3%;“二最”就是酗酒名声最大,在掌布镇远近闻名;“三最”就是人居环境卫生状况最差,人畜混居较为普遍,组内道路污水横流,没有任何一个卫生厕所。
面对如此的组情现状,他没有气馁和退缩,心里暗暗下了决心:“要啃就啃硬骨头,要打就要打胜仗”。
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升发展动力,改变群众生活习惯,石文凯从主抓思想工作出发,用勤跑、勤讲、勤思、勤帮、勤勉“五勤”作为常态化工作。他从“一事一议”连户道路硬化项目入手,把环境整治作为凝聚人心、改变观念、加速发展的轴心,提升群众精气神。担保联系了挖掘机、运输车等机械进场,克服长期阴雨天气,组织全组群众投工投劳600多个,完成两条主路及所有的支线路基、边沟、堡坎砌筑421立方米,完成540立方米广场开挖,完成800立方方米回填平整,完成填方填沙264立方米。争取到县民宗局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与县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共83万元进行整合,实施连户路硬化5260平方米,修建了文化广场、公厕、污水排放处理池等。
思想转变非一日之功,环境改变非一人之力。现在串户硬化路修好了,文化广场、公厕也修好了,每家每户都领了一个垃圾桶。亲身参与这一改变的村民陆小权感叹道:“以前组里路不好、也没路灯、晚上上厕所还要打着电筒,现在好了,村里的路平了,路灯也安装好了,晚上串门,在广场搞活动也非常方便了。”
干净的硬化路,漂亮的文化广场,方便的公厕不仅带来了生活的改变,也带来了心理的改变。石文凯还倡导掌哨组选举产生了事务管理委员会,制定实行了组规民约、环境整治公约,实行专人打扫,通过群众室内外环境卫生评比等措施方法,彻底解决了掌哨组长期以来的脏乱差现象,群众的自豪感与认可度日益提高。
在新坪村,扶贫干部通过全面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全村所有村民组已全部实现串户路硬化,并以自然村寨为单位建成了17个简易垃圾处理设施,每户农户配备了1个垃圾桶。完成庭院整治9000平方米,建成文体活动场所6个,正在建设2个,村容村貌大有改观。同时,通过召开群众会、入户宣传等方式,引导群众积极整治室内外脏、乱、差,广大群众已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
近年来,新坪村扶贫干部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全村广大群众感党恩、跟党走,不等不靠、奋力奔康,对如期实现精彩出列、全面同步小康充满信心。
45岁的韦天亮是建档立卡低保贫困户,与其母亲相依为命,家境贫寒,主要靠务农和低保维持生活。家中虽然有2亩良田,但是他却不愿意种植。2019年,他东拼西凑筹集了部分资金主动联系挖掘机师傅,把自家大约1亩左右的非基本农田用于开挖建设鱼塘。 从“被动脱贫”到“主动脱贫”。35岁的韦天权在扶贫干部的鼓励下,他种植了15亩花菜,20亩头花蓼,500株黄柏,韦天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了一批贫困户发展产业。
在新坪村党昂组下党朗小流域处,河流两边大部分是泥泽地,有些地方甚至可以陷到腰上,不能种植粮食,土地资源较为贫瘠。当地13户群众自力更生(其中有11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泥泽地,自发修建鱼塘22口,占地约30亩。扶贫干部积极邀请平塘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专业技术人员到鱼塘水源点进行调研,并对鱼塘建设进行指导,对水产品养殖进行培训。目前,当地群众投入鱼苗约4万尾,共投入资金约15万元。
近年来,在扶贫干部的引导下,新坪村实施头花蓼种植260亩,覆盖农户112户,实现户均增收6860元;引进公司在甲斗组发展丹参种植160亩,甲斗组59户共获得务工收入8.32万元,户均收益1400元;实施辣椒种植49亩,覆盖24户,按每亩400元直补到种植户,加上辣椒产值收入,户均增收2400元;“夏秋决战”实施蔬菜种植623亩,覆盖农户223户,预计实现户均增收2200元;实施土鸡养殖6667羽,覆盖农户252户,预计实现户均增收225元。(来源:黔南日报社 龙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