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信助力人大代表把苗绣 “致富 车间”开到移民搬迁社区
今年5月,祖英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韦祖英这位“80后”人大代表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她再一次将代表苗族文化的刺绣产品带上两会。
苗绣是苗族特有的技艺,在祖辈的口授相传下,代代相传。韦祖英这位贵州省从江县斗里镇马安村地道的苗家妇女,和其他苗族妇女一样,6岁便开始跟随母亲学习苗绣。她心灵手巧,学什么会什么,不到16岁就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小绣娘”。
2005年,韦祖英与丈夫陈国祥一起南下到广州一家刺绣厂工作。每日看着轰轰作响的机械绣床、转得飞快的线团子和眼花缭乱的针法,韦祖英便萌生了到家乡开办刺绣厂自主创业的想法。凭着对苗绣的热爱和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韦祖英白天一边在厂里操作大型缝纫机,一边默默留心绣花厂老板的经营管理方式,将产品的设计、加工、销售都一一记在心里,晚上则反复在脑海里琢磨机械缝纫技术和电脑刺绣知识。
返乡办厂,说着容易做起难,韦祖英知道自己的创业梦急不得,她和丈夫默默积累着创业资金,并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2008年,掌握了刺绣技术和营销知识的韦祖英回到家乡,开设门面加工刺绣产品进行自产自销。2010年,由于产品销路不错,又听闻政府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优惠政策出台,韦祖英多次向从江农商银行咨询。在信贷员的鼓励下,2011年,韦祖英在农商银行贷款5万元,买了一台二手大型绣花机,创办了从江县第一家电脑绣花厂。
凭借多年的打工经验,韦祖英深知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开销路,必须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韦祖英自己充当设计师,将苗族文化元素融入产品,精心构思、绘图、剪纸、设计,每件产品的几十道工序她都一一把关。天道酬勤,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鲜明的民族特色、创新的样式图案,刺绣产品大受欢迎,这让韦祖英信心大增底气十足。
看着韦祖英的工厂越办越红火,原本一直观望的绣娘们纷纷上门讨教,准备跟着干起来。韦祖英顺势在村里成立了“韦祖英刺绣合作社”,免费给村里的绣娘们培训各项技能,带着乡亲们一起发展。在韦祖英的带动下,马安村掀起了“创业潮”。从江农商银行及时上门开展金融便民服务,为需要资金开办刺绣作坊、工厂的群众授信评级。据统计,截止2020年4月,从江农商银行向马安村开展授信评级431户,累计发放了253.58万元贷款用于支持刺绣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韦祖英决定增设生产车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韦祖英,一直在思考如何发展民族刺绣产业来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在从江县委县政府的帮助和从江农商银行的支持下,2020年4月祖英刺绣厂进一步扩大规模,把苗绣车间开在了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美娥社区6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里。带领搬出大山的群众传承刺绣技艺,发展刺绣产业,建设美丽生活。
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就业,从江县制定了《从江县易地扶贫搬迁扶贫车间暂行管理制度》,对带动搬迁群众就业达5人以上的安置小区扶贫车间建设场地实行头三年免租金,第四、第五年租金减半的“三免两减半”优惠政策。据韦祖英介绍,美娥社区扶贫车间已安装12台大型绣花机和60台缝纫机,目前设备仍在调运安装之中,下步规模要到达到35台大型绣花机和100台缝纫机,解决就业200余人,刺绣车间推行计件工资制,员工每月工资普遍可达两三千元,熟练工可达五六千元。
据了解,目前美娥社区共有刺绣、瑶浴、纸巾等6个扶贫车间,全部投入使用后,预计能提供350个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可就业、逐步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