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县人大代表:发挥“头雁”效应 “小”代表撬动“大”扶贫
“群雁高飞头雁领,船载万斤靠舵人”。在修文县1075.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脱贫攻坚·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中积极响应号召,根据自身实际在脱贫攻坚一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高质量脱贫积极扮演着“领头雁”角色。
领航产业撬动脱贫攻坚
盛夏时节,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三合村近千亩精品果园内,大面积的苹果已试种成功,初步进入挂果期,诱人的果实缀满枝头,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这两天,修文县人大代表刘永平正在果园中顶着炎炎烈日,带领20多名产业工人为苹果除草、浇农家肥。他累得汗流浃背,却“痛并快乐着”,成功的喜悦写满脸庞。
十年磨一剑。三合村,曾经是大石布依族乡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村之一,石漠化严重,典型的产业空壳村。2012年,为“反哺”家乡发展,在外成功创业的刘永平毅然返乡,发展生猪养殖。8年时间,刘永平的养殖产业从“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他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成年出栏8000头生猪的联江生态养殖场,养殖产业带动村里20余名低收入困难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不仅如此,在刘永平的带动下,三合村散户小规模养殖场、村集体养殖场从无到有,全村生猪养殖目前已接近年出栏2万头规模。
一个能人撬动一方发展。有了养殖产业作为基础,三合村的产业很快形成了“裂变”,牧草种植、牧草加工厂、30多万棒规模食用菌基地等产业如“雨后春笋”,三合村发展也因此打了“翻身仗”,成了大石布依族乡的产业示范村。其中,三合村集体养殖场一期规模为1300头,目前已见效;二期已建成即将投用,规模为2000头。村集体养殖场的猪苗、技术、市场,完全依靠刘永平的“养殖航母”——联江生态养殖场作为支撑,产业收益每年按利益联接机制进行分红,覆盖全乡158户44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发展过程中,为有效解决养殖场排污问题,同时带动更多低收入群众实现脱贫致富,五年前,县人大代表刘永平就开始大胆构想自己的第二张产业蓝图。他牵头流转土地1000余亩,在联江生态养殖场周围建设精品果园,开启了“循环经济模式”。
刘永平代表带领群众一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尽是石旮旯,平时种苞谷都长不高,当时,听说我要发展果树种植,很多村民都在摇头,然而,结果胜于雄辩。”头发“染霜”的刘永平说,精品果园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这几年,为推动这一片产业,他长期睡不好觉。
对土地进行改造,寻找恰当的品种,学习栽培技术,建设8000立方米的高位积粪池,在果园里铺设浇灌清粪的管网……,每一项工作都充满挑战,结果也都是“未知数”。然而,狠下决心,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刘永平最终创造了奇迹。
“采取种养结合的模式,将养殖产生的粪污进行干湿分离,把干粪制作成有机肥,专门供果园施用,”县人大代表刘永平说,“清粪的话,我们建了8000立方米的积粪池,用管道将清粪引到果园,灌溉果树。”
有了丰富的养分,昔日荒芜的石旮旯,如今已成功改造为900余亩苹果、梨子、猕猴桃等精品果园。水果长势良好,果实累累,果园内到处呈现出喜人的丰收景象。其中,苹果260亩,有维纳斯黄金苹果、红富士烟富8号两个品种。据估计,精品果园进入盛产期以后,每年的种植收入有望达到500万元以上。精品果园目前已直接带动当地22名低收入困难群众长期实现就近就业。
“我们为果树施肥、除草、剪枝、疏果、套袋,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反正也就是100块钱一天。”产业工人刘汉银说。
“以前我们栽苞谷,一年种不出几颗粮食,现在在果园务工,每个月做一二十天活儿,就有两三千块钱的工资,比出门打工还划算。”产业工人李厚成说。
扎根基层力斩贫困“穷根”
在修文县,像刘永平这样充分发挥“头雁”效应的人大代表为数不少,现任六广镇龙窝村党支部书记的县人大代表熊玉菊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们龙窝村,一条独路粘泥泞。要想出门有难点,一脚踩去大坑坑。现在我们龙窝村,大路小路几十根。大路小路都修好,走在哪里都亮锃锃……”
傍晚时分,在龙窝村大寨组宽敞的文化广场上,身穿节日盛装的10多名苗族妇女正相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他们用自编自演的民歌,热情赞美村里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讴歌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熊玉菊代表带领群众一起致富,过上好日子。
龙窝村是修文县六广镇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寨,因为交通区位不明显,曾被列为贵阳市20个特别困难村之一。三年前,龙窝村只有一条泥泞路、几口废弃煤矿,没有产业。2017年,为加快推动龙窝村实现脱贫,修文县人大常委会班子积极响应党委号召,集体帮扶龙窝村,助推龙窝村实现脱贫解困,当时已当选为县人大代表、龙窝村党支部书记的熊玉菊,在相关工作当中充分扮演了“急先锋”角色。
熊玉菊一方面深入每户村民家中,了解村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征求群众发展意愿,把脉贫困“病根”,并结合脱贫攻坚实际,积极梳理、递交人大代表建设;一方面发挥“穿针引线”作用,长期穿梭于市县镇各级部门,争资金、争项目,千方百计争取各方支持。在县人大常委会这个“娘家人”的鼎力支持下,三年多时间,熊玉菊先后为龙窝村争取到了40余个项目、5249.59万元资金。
熊玉菊代表带领群众一起发展产业。
“修文县农兴果蔬种植有限责任公司”、“龙顺达劳务有限公司”、“修文县龙瑞繁育场”、“贵州龙窝服饰有限公司”……随着各类项目落地生根,龙窝村建成600余亩猕猴桃园区、年出栏800头生猪养殖场,以及黑山羊养殖场、香菇大棚等产业基地;开通贵毕高等级公路连接龙窝村的匝道,建成(拓宽)24公里宽敞明亮的村、组道路,31公里机耕道,全面打通了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建成300立方米高位水池,20000米分水管网,完成了人畜饮水提升改造工程,解决了1800人的长期以来的“饮水难”问题;配套了146盏太阳能路灯,以及观光亭、主体文化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村的发展完全实现了“蝶变”。
熊玉菊代表在种植基地。
“2019年,龙窝村集体经济增收59万元,村集体产业按照“235”的模式进行分红,20%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30%用于分红给建档立卡贫困户,50%用于产业后续发展,”熊玉菊说,“截至2019年,全村19户4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全部如期冲出脱贫攻坚终点线。”
据悉,修文县现有省、市、县、乡(镇)四级人大代表近800名(省人大代表1名、市人大代表30名、县人大代表184名、乡(镇)人大代表584名),基层一线代表占代表总数的75%左右。自2018年开展“脱贫攻坚·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以来,修文县人大常委会在省人大、市人大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县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精心谋划,认真履职,主动作为,号召全县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不遗余力助推脱贫攻坚。
具体工作中,全县各级人大代表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充分发挥了他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和优势,用真情履职、用真心服务,扶真贫、真扶贫。他们共计联系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200余户,两年多时间,为贫困户解决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他们根据自身工作实际精准发力,努力当好扶贫政策的“宣讲员”、产业发展的“引导员”、精准帮扶的“示范员”、为民办事的“勤务员”、脱贫攻坚“监督员”,为实现高质量脱贫作出了应有贡献,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新作为、新风采。(修文县融媒体中心 姜继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