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 切实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毕节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发挥职能作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回望
2020年,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毕节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为全市提升脱贫形象和助力城市建设再添法制武器。图为毕节城区一角。(陈 曦 摄)
近年来,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及各县区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把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履职重中之重,充分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发挥政治统揽作用、职能职权作用、联系帮扶作用、代表参与作用。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市各级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主动扛起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政治责任,全市上下1000余名人大干部和1.5万余名人大代表,用心用情用力在脱贫攻坚战场践初心担使命,先后协调投入各类资金3亿余元,推动全市上下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总攻战、歼灭战、收官战,切实在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中贡献毕节人大力量、书写毕节人大答卷。
发挥政治统揽作用 强化担当意识交答卷
毕节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工作全过程,积极发挥常委会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政治统揽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正确政治方向。
把深化思想武装摆在讲政治的突出位置。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每年都根据实际情况将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工程、医疗卫生发展等10余项事关脱贫攻坚的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统筹推进,先后听取和审议有关脱贫攻坚工作的专项报告100余件,组织开展有关脱贫攻坚工作的集中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调研200余次,切实把市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全市人大系统依法履职全过程。
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深入全市270多个乡镇(街道)开展脱贫攻坚调查研究、督导督战,主持召开160余次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全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带领市委班子提出制定推动全市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的系列指导文件和有力举措。市人大常委会和各县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主任会议成员纷纷深入全市各企业、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调研督战,通过暗访督导、座谈了解等各种形式查找存在问题和困难,帮助各地想办法出思路筹资金、抓整改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讲政治勇担当作示范。
发挥四项职权作用 强化履职扶贫交答卷
市人大常委会及各县区人大常委会围绕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依法行使人大监督权、立法权、决定权和任免权,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依法行使立法权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法制支撑。市人大常委会立足自身立法权限和毕节试验区发展实际,将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通过立法予以规范。2017年,紧扣脱贫攻坚吃水不愁硬性指标,及时制定出台我市第一部实体性地方法规《毕节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从法规层面保障全市饮用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推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水、安全水。2018年,制定实施《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条例》,推动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和利用进入法治化轨道、迈入新起点,为全市旅游扶贫打造样板亮点。2019年,相继制定实施《毕节市织金古城保护条例》《毕节市城乡规划条例》。《毕节市织金古城保护条例》是我市取得立法权以来首个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切实为织金古城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法律遵循,依托地方性法规推动文化扶贫、旅游扶贫再添新亮点。《毕节市城乡规划条例》是立法法修改后贵州省首个地方性城乡规划条例,在城市规划、镇乡村寨规划的实施及修改等方面具有诸多创新,自201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来,不断推动解决我市城乡规划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助力全市脱贫质量和脱贫形象不断提升。2020年,制定出台《毕节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为全市提升脱贫形象再添法制武器。
依法行使监督权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强大动力。市人大常委会及各县区人大常委会坚持监督与支持并重,通过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调研、专题询问、工作评议、执法检查等方式强化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监督。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组成调研组先后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工程、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教育扶贫资助等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30余件,提出改进推动工作的对策建议100余条。召开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会议近300次,听取和审议《毕节市脱贫攻坚工作报告》《毕节市就业扶贫工作报告》《毕节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报告》《毕节市教育工作情况报告》及各县区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报告近100件,对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工作评议、专题询问,形成审议意见提出整改落实意见建议300余条,交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办理落实,监督帮助政府部门找准存在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组成执法检查组对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贯彻执行《贵州省大扶贫条例》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充分发挥执法检查“法律巡视”监督作用,形成执法检查报告连同问题清单一并提交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抓实整改,推动政府部门依法治贫、依法战贫。
依法行使决定权任免权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市人大常委会及各县区人大常委会依法科学民主决定重大事项,根据全市脱贫攻坚大局,积极通过召开常委会会议对全市中心城区发展规划、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工作以及市人民政府提请审议将飞雄机场、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的报告作出决定决议100余次,推动全市财政资金最大限度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统一,规范任免干部程序,确保党组织推荐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自市二届人大常委会换届履职以来,坚决贯彻落实组织意图,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先后任免干部、接受辞职、补选代表、罢免代表2000余人次,先后将政治坚定、年轻有为、敢于担当的近1000名(次)干部任命到脱贫攻坚一线任职,通过法定程序将党委考察的脱贫攻坚优秀干部任命使用,为全市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人才保障。
发挥督战帮扶作用 强化机关扶贫交答卷
市人大常委会及各县区人大常委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用心用情用力开展督战帮扶,把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责任在行动上落实落地。
在领导挂牌督战上突出示范带动。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特别是在“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和“大战100天·打好收官战”工作中,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领导沉入基层、示范带动,全力开展督导督战,做到既督又战。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积极发挥联系点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作用,分别带队到联系乡镇黔西市红林乡,赫章县古达乡、双坪乡、珠市乡、铁匠乡等开展调研督战200余天(次),帮助乡镇查找问题困难、分析研判脱贫形势、制定完善脱贫方案,统筹资源资金落实、推动问题整改到位。各县区人大常委会70余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下沉一线、包片作战,对“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全面开展督查督导,又带领乡镇干部、驻村干部和广大群众围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等开展各项工作。
在机关人力财力帮扶上突出倾力倾情。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高度重视机关帮扶工作、坚决扛起帮扶责任,自2016年帮扶赫章县铁匠乡、2019年帮扶威宁自治县麻乍镇以来,最大限度将人力物力财力向脱贫攻坚聚焦,倾注真情和心血。选派4名县处级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开展挂牌督查,对纳雍县和威宁自治县脱贫攻坚情况开展全排全查、全补齐行动,形成数十篇督导专报推动问题逐项整改销号。选派3名科级干部到铁匠乡、麻乍镇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做到真蹲实驻、真干实帮。通过多方筹措、多方争取,先后从办公经费中挤出300余万元支持铁匠乡和麻乍镇开展扶贫工作,积极协调国开行融资项目3000余万元、浦发基金近5000万元帮助铁匠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在2020年11月全省脱贫攻坚摘帽第三方评估验收中,铁匠乡、麻乍镇顺利圆满通过验收。各县区人大机关和各乡镇人大出动600余名人大干部开展帮扶工作,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担当作为。
在深化联动协作帮扶上突出统筹协调。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及各县区人大常委会机关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充分凝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妇联、团市委、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及各县区妇联、团委等帮扶单位合力,推动帮扶工作开展。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机关多次组织帮扶单位召开脱贫攻坚统筹推进会,统一思想、强化措施、压实责任,推动各帮扶单位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各自特点,帮助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问题排查整改等工作。自2016年以来先后争取协调各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500余万元推动市、县两级人大机关联系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技能培训、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提质增效。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机关积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和广州市越秀区人大、荔湾区人大、天河区人大、白云区人大、番禺区人大等建立对口帮扶关系,积极争取协调广州各级人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向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广汽集团争取帮扶资金200万元,帮助威宁自治县麻乍镇建成安全饮水蓄水池20个,有力提升近1万名群众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各县区人大机关积极争取近1000万元帮扶资金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强化代表扶贫交答卷
毕节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注重利用代表植根基层、联系广泛、桥梁纽带的优势,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引导和激励全市1.5万余名各级人大代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誓言。
提出意见建议推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引导激励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利用代表联系选民机制,加强与群众沟通交流,认真听取、广泛收集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民情民意,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当好脱贫攻坚参谋助手。此外,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在出席人民代表大会开展听取审议报告、选举有关职务人员等履职过程中,积极结合自身工作性质、行业特点及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提出议案、意见、建议。市、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将代表意见建议转交市、县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办理并进行跟踪督办,推动脱贫攻坚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开展学习宣传推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引导激励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开展政策知识学习宣传,依托全市投入500余万元建设的2400余个代表联络站、代表小组活动室、代表活动中心、代表工作站等履职平台,推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利用院坝会、板凳会、新时代农民(市民)脱贫攻坚讲习所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党委政府好声音好政策,激发广大贫困群众想脱贫愿脱贫盼脱贫的强大内生动力。
参与监督带动推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引导激励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参加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专题调研、集中视察、执法检查、列席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报告等履职活动1000余场,代表们围绕脱贫攻坚“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卫生整治、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治理探索创新等问题开展排查走访、调查研究数十万人次,通过履职活动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推动整改,实现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纵深监督。引导激励代表发挥带头致富、带动脱贫作用,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积极推进乡村道路建设、发展种植养殖各类产业,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中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威宁自治县人大代表李仁兵,创新探索脱贫攻坚“四看法”,带领群众将年收入从2010年3076元增长到2019年13000余元。2019年10月,李仁兵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省人大代表、大方县箐口村主任张凌通过不断发展产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举措,箐口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64%下降到2019年1.57%,实现由穷到富的华丽蝶变。2019年11月,张凌荣获第11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在今后的工作中,毕节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市委“11345”总体思路,深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积极做好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在全面开启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征程中贡献毕节人大力量、展现毕节人大担当,以实干实绩向党委汇报、向人民汇报、向时代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