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守正创新” 做好新时代基层人大工作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四个机关”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三个守正创新”,紧贴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建设“中国凉都·康养水城”贡献人大力量。
守思想政治之正
创工作理念之新
水城区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党组会议和常委会议的第一议题、机关党组织“三会一课”的常设议题、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轮训的重要内容。通过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引领作用,切实推动全区人大系统做到学深悟透笃行,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人大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人大工作中。坚决服从服务于党委中心工作,坚决贯彻党委决策部署,保证与党委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坚持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及时向党委请示报告,自觉维护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在党委领导下依法开展人大工作,做到党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以“破”的勇气、“想”的激情、“干”的气魄抓人大工作,牢固树立对党、对人民、对人大工作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创新意识,主动作为,创造性地做好人大工作。
守人民立场之正
创工作融合之新
水城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引导各级人大代表站稳人民立场、依法履行职责,密切联系群众,积极探索联系代表和群众的新途径、新渠道,畅通社情民意表达和反映渠道,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真正做到人民有所呼、人大有所应,真正成为群众利益的“代言人”、畅通民意的“直通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围绕有场地、有标牌、有设备、有制度、有计划、有人员、有代表信息、有履职台账档案“八有”标准,建好人大代表联络站(室),进一步配齐完善设施设备,明确专人负责代表(网上)联络站(室)运行和维护,代表履职的场所更为固定,环境更加舒适,氛围更加浓厚,代表联络站(室)把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了解民情的“信息台”、化解矛盾的“防洪坝”、代表履职的“加油站”。
守依法履职之正
创体制机制之新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在常委会会议召开前,常态化召开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一委两院”联席会,就常委会会前调研督查、“一府一委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稿报审、提交及报告人确定等工作事项进行安排,确保会议质效,促进区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和“一府一委两院”相关履职规则刚性落地落实。明确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的人大常委会会议,区人民政府区长或副区长至少报告1个专项工作,其他专项工作可委托部门报告。二是进一步健全人大监督制度。支持发挥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监察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畅通区乡两级人大联动监督渠道,构建大监督格局,确保监督质效。三是严格规范代表建议办理。出台《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办法》,明确政府系统承办代表建议方案向人大常委会选任联工委确定,从制度上解决了“谁提谁办、建议‘回家’”的问题。四是持续强化工作评议。每年选择2至3个政府组成部门,从常委会层面组成相应评议组,分准备、调查、评议、整改四个阶段开展评议工作,采取边查边评、边评边督、真查实督等方式深入基层和服务对象掌握被评议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通过评议促进被评议部门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五是创新建立代表工作“周接待、月学习、季监督、年述职”制度。通过区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与调度,促进了“荣誉代表”转化为“责任代表”。六是试点推行街道议政代表会制度。选取海坪、董地2个街道先行试点,探索拓展全区9个街道人大工作载体和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促使街道开展工作更加注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制度化办理议政代表建议的方式,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到实处,更好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七是建立量化考核机制。印发乡镇、街道人大工作目标考核意见和区直部门人大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细则,以量化考核压实责任,推动人大工作稳步提质。八是适时开展主题活动。适时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生态环保监督”等主题活动,有力助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落实。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为乡村振兴工作理思路、献良策、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