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雷山县人大常委会“三个全面”发挥人大职能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4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为进一步推动雷山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扎实开展,聚力我县打造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雷山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以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雷山县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全面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依法监督促发展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雷山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聚焦县委中心工作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制定年度监督计划,把西江景区创5A工作、“四改”工作、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国有公司运行情况及扶贫资产管理、“十件民生实事”推进情况、农村改厕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工作、农特产品加工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列入监督计划。今年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西江景区创建5A级景区项目推进情况集中视察100余人次,开展县人大代表集中视察和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合城镇“四改”工作2轮次,人大常委会对“四改”工作推进情况开展专题询问1次,召开主任会议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情况的汇报,开展《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落实情况调研2轮次,充分发挥人大督促职能,督促政府职能部门依法履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聚力乡村振兴依法开展监督。在县委的统一部署下,紧紧围绕我县打造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依法监督作用,成立了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领衔,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为组长,人大各专(工)委会相关同志为成员的9个督查工作组,深入全县9乡镇(街道)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督查工作,开展2次县级预评估工作,完成全县154个行政村,脱贫户12072户、三类人群监测对象661户全覆盖走访,经督查发现问题126个,其中立行立改85个,列入问题台账限期整改41个,督促相关乡镇和职能部门完成整改39个,正在整改2个。有效调动各级人大代表500余人次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让代表“作用”变“作为”,实现监督工作广泛化、常态化、实效化,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向深向实发展。

  聚焦社会关注内容开展执法检查。选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且在本行政区域内尚未完全实施到位、或在实施中存在突出问题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决议,作为执法检查项目,经常委会会议审议,制定年度执法检查计划。今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执法检查;协助省、州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贵州省养老服务条例》等执法检查,切实保障法律和法规在基层正确实施。

 

  全面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优势,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大代表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力载体,县人大在闭会期间认真组织代表开展各项活动,组织人大代表参加政情通报会、重大事项征求意见座谈会、公共事项听证会,使代表具有更多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

  开展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县人大常委会精心组织开展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工作,制定了《雷山县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试行)》有计划地在本届内实现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全覆盖,让人大代表深入群众,倾听民声,反映民意,进一步筑牢代表与选民的沟通桥梁,密切代表和选民的关系,有效督促人大代表更好履职。

  

 

  以“三联系”活动为载体,强化代表履职担当。制定《雷山县人大常委会“三联系”工作制度》常态化推进常委会领导联系常委会委员、常委会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活动。按照接待有场所、活动有主题、工作有制度、履职有记录、诉求有回应、困难有帮助、经费有保障的标准建成1个县级8个乡级1个村级人大代表工作联络站,为基层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搭建平台,听民声、收民意,把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传递给党委政府作决策参考,实现监督工作广泛化、实效化,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向深向实发展。

  发挥人大代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社情民意“联络员”、决策部署“宣传员”、政策落实“监督员”、乡村振兴“推动员”、疫情防控“战斗员”、营商环境“督导员”等作用。近年来,各乡镇(街道)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代表开展志愿活动700余人次,开展视察调研1300余人次,收到围绕乡村振兴提出的意见建议800余条。

 

  全面发挥人大代表模范带动作用,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

  乡村振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州委、县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积极与省人大对接,省人大培训中心把雷山县乡村振兴学校列为外出培训教学点,有力推进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和监督促进作用,积极投身全面乡村振兴的时代接力赛,在乡村振兴上主动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致富“能人”、产业“大户”、行业“专家”的优势,引导人大代表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带头发展产业,以点带面,富裕一片。近年来我县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投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场,累计带动超过1万户40000余人脱贫致富。比如,县人大代表吴先海,大力发展茶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近几年除企业自有基地外,平均每年向茶农收购茶青款800多万元,带动6个村级合作社、700多户2600余人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建设积极发挥人大代表先锋模范作用。

  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以人大代表带头,逐步带动村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履职培训、法治讲座等532人次。人大代表带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做好表率,积极参与“入户大走访”行动,弘扬与倡导新时代的乡风文明风尚观,在日常的走访过程中,积极向群众宣传安全稳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和要求,受益群众3000余人次。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宗旨。鼓励各级人大代表当好群众的“代言人”、“致富领路人”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己任,积极建言献策,不断树立人大代表的模范带动作用。比如,州、县、乡三级人大代表余洪先充分发挥好“领头雁”作用,带领全村百姓大力发展茶叶、天麻、香菇、稻鱼等“茶麻菇稻”特色产业,为建设现代化南猛村践行好“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诺言,南猛村坚持以产业促增收,现有1000亩“白叶一号”茶园、300亩高产稻鱼共生田、200亩天麻、2000平方米食用菌大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解决村民家门口就业2800余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脱贫户通过参与产业发展,较去年户均增收3200余元。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